【推荐】ST绿景又陷保壳危机无房可卖IDC业务成救命稻草2016深圳盘古数据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居然没有房屋可卖,也没有土地储备,这让人想到了成语“无米之炊”。上市29年的ST绿景,目前正面临这个困境,公司唯一“值钱”的,恐怕就只剩这张壳了。
即便如此,“保壳”也是千辛万苦。从5月6日起,ST绿景就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还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必须说明可持续经营能力。就连这封问询函,公司在6月8日晚也表示需要“延期回复”。公司要想“保壳”,目前唯一的希望就是IDC业务了。
“保壳”危机
ST绿景的问题,早在2015年就已经显现。在过去几年里,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是赚一年、亏一年,看得人提心吊胆。
2017年公司亏损了8326万,为了扭转业绩,公司在2018年就开始“卖子求生”,处置了多个子公司的股权,当年获得投资活动现金流入2.13亿,最终实现了归母净利润7744万。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公司的主业并没有好转,营收只有1741万。
而且,这种出售资产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坐吃山空”总用吃空的一天。所以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几乎没有资产可卖,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今年5月6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称变成了“ST绿景”。
这一次,公司面临的保壳压力更大。一方面是没有多少资产可卖,另一方面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濒临崩溃。截至去年底,房地产存货中的住宅几无库存,只有一些车位及商铺。要想开发新项目?土地储备都没有。
于是我们看到,ST绿景从地产公司变成了“物管公司”,公司近两年的收入,绝大多数来自物管业务,并且非常“稳定”,都在1700万上下。就算是这一块收入,5.75%的毛利率也低于同行水平。
这也是深交所下发问询函的原因。深交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围绕ST绿景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展开。可是,这些看似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偏偏ST绿景说不清,还要求延期回答。
转型之惑
自家事情自家知,ST绿景早就想转型了,只可惜,在一次次易主、一次次转型后,公司的情况并未好转。
最初,这家公司并不做房地产,而是做新型燃料与炉具业务,公司名字叫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股票简称是“琼能源A”,在股权改革中,先后更名为“ST琼能源”和“琼能源”。
之后,公司经历了两次易主:先是归入恒大,股票简称变成了“恒大地产”;后来又卖给了广州市天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更名为“绿景地产”,然后又变成了“绿景控股”。
从2011年开始,绿景控股就决定收缩地产业务,进行转型。最初是购入海航旗下的酒店管理类资产,想转型为高端酒店和写字楼业务,但重组事宜在证监会这一环节被结束。
2014年,公司又想投资一个生物质能源原料木薯种植及加工产业化项目,但双方在优先购买权上存在巨大分歧,第二次无疾而终。
2015年,公司想投入医疗行业,但现实很骨感,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工作搞了两年,最终还是失败了。2020年,公司又想投身教育事业,却被临时股东大会否决。
从上述4次转型中可以看到,绿景控股的心不定,结果是芝麻没捡到,西瓜也丢了。
救命稻草
地产主业没了,转型又屡屡失败,目前留给ST绿景的机会,恐怕就只有最近的一次转型项目了。
今年3月16日晚,绿景控股发布公告称,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深圳市盘古数据有限公司收购其持有的三河雅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1%的股份。5月28日,ST绿景再一次发布公告,确认此次收购完成,转让价格为7650万。
更多的信息是,盘古数据曾是三河雅力的全资股东。这一次,它全部退出,51%股份卖给了ST绿景,49%股份卖给了海南喆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对ST绿景来说,这意味着一次重大转型。三河雅力的主营业务是IDC,即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结合前面提到的糟糕业绩,这应该是ST绿景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如果往好的方面去想,ST绿景以前的转型都不是项目问题,而是在前期的手续环节失败。这一次,公司终于把项目拿到了手,以后可以自主发挥,不受任何约束了。
如果往坏的方面去想,公司这次依然是大跨度的转型,有一点“外行领导内行”的意味,成功的几率未必很大。
这一把无论胜算几何,ST绿景也只能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