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走错路会有大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走错路会有大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走错路会有大风险 更新时间:2010-8-17 0:09:38 有些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基本上属于一厢情愿,因为一些主张人民币国际化的人,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现有的货币体系加以分析,然后再对上述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逐一进行评析。
⊙华民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与日俱增。其理由不外是: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美联储肆无忌惮的发钞行为构成一定的约束;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
在本文看来,以上这些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基本上属于一厢情愿,因为就以上陈述的各种理由来看,主张人民币国际化的人们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现有的货币体系加以分析,然后再对上述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理由逐一进行评析。
在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前,美元作为一种与黄金直接挂钩的世界本位货币,虽然具有国际计价、结算和储备的功能,但并不拥有定价能力,这是因为,美元的发行须以黄金为担保、并且还必须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汇兑价格,否则就不成其为金本位。
然而,自从布雷顿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的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后布雷顿体系中,美元作为国际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丝毫未损,而且还由于美元与黄金脱钩赋予了美元的定价权,即美国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应量而决定美元对世界各国货币的汇兑价格。
其一般的做法是:当美国成为某个国家的债务国时,美国便会采取美元贬值的方法来减轻其对外负债;反之,当美国成为某个国家的债权国时,美国便会采取美元升值的做法来增加本国的债权收益,而美国的各种金融机构则会伺机对那些债务国的货币或者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前者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元对日元、本世纪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的贬值,后者如上个世纪80年代美元对拉丁美洲国家货币的升值。
由上可见,今天的世界货币体系实际上处在一种以美元为霸权的、等级制的货币体系下,在这样的世界货币体系下,作为世界本位货币,且兼有计价、结算、储备功能,以及定价权的美元是不可竞争的。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的霸权货币,除了得益于金本位时代的制度安排之外,事实上还与美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关。
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于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知识创造能力,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最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以及规模最大的研发投入。从今天全球竞争的格局来看,知识要素已经成为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力高低的主导性因素,而美国因为拥有以上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知识要素最多的国家,从而构成了对于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有力支持。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可以达到美国的高度,既然如此,也就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可以与美元展开有效竞争的。至于美元价格的波动,有时是周期性的,有时则是由美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故意采取各种利己性政策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美国竞争力下降而造成的。
既然如此,任何一种非霸权货币,试图通过国际化的方法来与美元对抗,或者试图以此方法来替代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是注定要失败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任何非美货币想要国际化,就得与美元脱钩,由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定价权控制在美国手中,所以那些选择与美元脱钩的货币实际上是给了美元作为对冲对手的机会,从而迟早会招致美元的攻击。
由此可见,试图以人民币国际化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像其他非美货币那样,受到美元的攻击。我们这样的说的理由可以概述如下:
第一,人民币是一种弱币。由于中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偏低,大部分出口商品都得贴上国际跨国公司的商标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从而使得人民币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与其他强币、特别是美元展开竞争。
第二,人民币是被美元渗透的货币。美元对人民币的渗透是通过外汇占款发行来实现的,从央行统计数据来看,在人民币发行过程中,外汇储备占着很大的比重,假如通过人民币境外流通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外是两个结果:要么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替代,从而导致对美元需求的下降及其汇率的贬值,进而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巨大损失;要么遭遇美元的阻击而难以实现国际化。
第三,负债国际化的风险。从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由央行公开发行、流通在外的人民币构成其负债,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由于外汇管制而高度集中在央行,从而构成其资产的主要来源。
从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来看,中国贸易顺差导致的储备增加必定会导致其负债、即人民币发行数量的增加,由此造成的流动性泛滥很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来降低或者减轻这样的冲击。但是,这样的政策主张从一开始就错了。
从历史上来看,凡是作为国际化货币得以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都须取得国际储备的地位才是有可能的,因为只有当人们愿意把某个国家的货币当作储备来持有时,该国的货币才不会在国际市场被人们频繁换手而造成其汇率的波动或者挤兑。
至于什么样的货币才能被国际社会当作储备货币来对待,就如上文所分析的,关键在于其经济竞争力。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偏低,人民币缺乏微观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这意味着在今天的形势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央行负债的国际化,其信用担保则是中国央行所拥有的外汇储备。
由此可见,只要中国的出口、从而央行的外汇储备发生变动,那么就必定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直至被挤兑,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面临的风险。
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法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想法。根据以上所作的阐述,由于人民币不具备国际储备的功能,其币值会受到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后,贸易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会出现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这样,所有持有人民币的贸易商都将因为缺乏一个稳定的汇率锚而不得不面对很高的汇率风险,并且还会因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投资工具和市场而找不到风险对冲的手段。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后果很可能不是对于贸易的促进,而是对于贸易的不利冲击。
最后,我们还有必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也不能对美元的供给构成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制约。美元的供给具有内生性,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我们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美元既然已经成为世界的霸权货币,那么外部约束就变得不重要了,除非有世界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在短期内显然是不可能的。
美元供给的内生性意味着美元的供给将主要取决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基于国内经济发展而做出的政策选择,世界其他国家不仅难以影响美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的政策选择,反而需要不同程度地承担美国内生性货币政策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尽量避免本国的货币成为美元的对冲货币,而不是选择货币国际化将本币的风险暴露在美元的攻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