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胀担忧勿成杞人忧天
对通胀担忧勿成“杞人忧天”
对通胀担忧勿成“杞人忧天” 更新时间:2010-3-14 0:00:53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2.7%,超出此前市场预期。数据一出,市场不禁对未来通胀和由此可能引发的加息产生更大忧虑。笔者认为,从驱动本轮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来分析,年内通胀仍将温和可控,无需过分担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数量型工具以及信贷窗口指导到行政手段已经能起到有效调控的作用,加息并非是唯一筹码。 从2月份数据来看,造成物价涨幅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因素的短期扰动,当月CPI构成中的食品价格涨幅由1月的3.70%骤升至6.2%。因此,不能刚一见到2月份CPI涨幅超预期、实际负利率出现,就简单地做出通胀上行加快、加息近在眼前的结论。 目前来看,最能影响我国未来通胀走势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翘尾因素、货币因素、进出口因素和食品价格。首先,翘尾因素下半年将趋于下降。2010年各月翘尾因素呈明显的倒U形态,上半年逐月上升,至6、7月份达到2.11%的高点,也就是说,即使6、7月份没有新涨价因素,CPI同比涨幅也将超过2%。但令人欣慰的是,在6、7月过后,翘尾因素便逐步下行,11月则回落到1%。 其次,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2009年我国经历了创历史的信贷狂飙,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2009年11月达到29.74%,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不过,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引发物价上涨,因为导致通货膨胀的货币是指能转化为有效购买力的货币,在去年股市、楼市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能够形成有效购买力的货币最终必然小于M2统计数据。 与此同时,我国历来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过剩的流动性不会在短期内转化为通货膨胀,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滞期内把多余的流动性及时收回,将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对货币政策退出手段、时点和有效性的不断猜测,才导致目前的市场呈现上下两难的疲弱整理格局。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