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逆势高增长估值仍将提升-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
4月27日晚间,五粮液(000858)公布2019年年度报告及2020年一季报。年报报显示,公司期内实现营收501.18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归母净利润174.02亿元,同比增长30.0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1.12亿元,同比增长87.84%。稳定高增长业绩背后,五粮液2019年拟每10股派发现金22元(含税),拟分配现金85.4亿元,分红总额创1998年上市以来新高。一季报则显示,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收202.38亿元,同比增长15.05%;实现归母净利润77.04亿元,同比增长18.98%。
总资产突破千亿 现金流大幅增加
继2018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后,2019年五粮液营收突破500亿关口,圆满达成公司2019年初的规划及市场预期,期内营收501.18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位居主要高端上市白酒前列。利润方面,公司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02亿元,同比增长30.02%,实现扣非净利润174.06亿元,同比增长29.91%。
与此同时,公司2019年现金流大幅增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超过净利润达231.12亿元,同比增长87.64%。基本每股收益4.48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5.26%,同比增长家2.4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于2019年末总资产突破千亿,达1063.97亿元。
分季度来看,公司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营收贡献居前,也是贡献利润的主要时段,而现金流贡献主要在一季度及三季度。
“2019年,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白酒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名酒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抢抓发展新机遇,通过实施营销组织变革、产品迭代升级、数字化转型等多项改革措施,品牌价值得到明显提升,在浓香型高端白酒市场的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分红总额85.4亿 创上市以来新高
分产品看,公司2019年酒类营收占比小幅下滑,塑料制品、印刷、玻瓶、其他等延伸业务多点开花,营收占比均出现小幅提升。酒类方面,高价位酒(500ml含税售价超过120元)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74.42%上升至79.15%,达396.7亿元。
毛利率方面,酒类毛利率达79.95%,较上年同期增加2.36个百分点。其中,高价位酒毛利率84.59%,增长0.28个百分点,中低价位酒毛利率52.19%,增加1.42个百分点。产销方面,2019年产量16.83万吨,较2018年19.2万吨的水平减产12.34%;销量16.54万吨,也较2018年19.16万吨的水平减少13.67%;库存量1.58万吨,较2018年1.3万吨的水平增加22.06%。
成本端上看,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原材料、人工工资、能源、制造费用等成本较2018年均有所上升;从占比来看,原材料、能源、制造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下降1.21、0.39、1.44个百分点,人工工资占营收比例增加3.04个百分点。
优异的业绩表现背后,2019年拟以公司实施利润分配方案时股权登记日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金22元(含税),共计分配现金85.4亿元。《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五粮液自1998年上市以来,已实施现金分红17次,累计实现净利润1088.3亿元,累计现金分红310.43亿元,分红率28.52%。2019年85.4亿元拟现金分红总额超过2018年的65.99亿元,再创上市以来新高,股利支付率49.07%,与2018年49.3%的水平基本持平。
研投增超五成 渠道利润持续改善
研发方面,公司2019年支出1.26亿元 , 较2018 年增长50.28%;在研项目78个,研发人员2719人,较2018年增加39人。与此同时,2019年,公司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129项;年度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140项;累计有效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83项,外观设计专利1485项。
二级市场上,五粮液近期股价也实现较大幅度反弹。Wind数据统计显示,本月以来截至4月27日收盘,五粮液股价上涨15.19%,涨幅仅次于古井贡酒,位居A股白酒上市公司第2名。
“2020年五粮液采取以价为先的策略,预计将在批价稳定可控的基础上适度量增,叠加八代普五出厂价提升带来的中单位数吨价弹性,全年收入望实现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同增15%左右。”中信证券(港股06030)食品饮料团队分析师认为,2021年及未来,茅台强管控下批价趋于稳定、提价概率不断提升。
上述分析师团队表示,五粮液品牌力不断突破、渠道利润持续改善,具备跟随茅台提价的能力,有望实现量价齐升,向上空间明显,“贵州茅台极强抗跌属性下2020年PE提升为36倍,五粮液仅为26倍,疫情验证五粮液增长的高确定性以及强持续性,伴随改革坚定推进、红利持续释放,估值仍存在较大修复空间。”
本文源自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