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马出行宁锐:为爱闯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生于1978③-什马金融公司加盟电话
宁锐1978年出生在遵义乌江镇,家乡是贵州省重要的风景区和革命遗址。20岁的宁锐在贵州电视台谋得一份待遇尚可的工作,负责栏目策划。库区的风光瑰丽磅礴,富饶的山水养活一代代人。但乌江的山青水秀对一个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来说或许过于安逸,宁锐一直想到更大的地方看看。
宁锐的青梅竹马芹子在上海读书,让他对这个城市充满好奇。两人从小学开始就是同学,关系要好;二人的父母都供职于乌江镇央企的水电单位,不同的是,芹子从小就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宁锐的成绩只有中游水平。芹子一直是宁锐心中的“女神”,大学期间她考进了上海的高校,宁锐则留在贵州读书。
工作不久后的某一天,宁锐突然向贵州电视台提出了辞职。年轻的宁锐想要追求更具挑战的生活,最终是芹子要出国读书的消息给了他勇气做这个决定。
2000年的中国,高校生出国留学需要长时间的申请和审核,芹子于是在上海一边工作一边等待消息。宁锐心想,如果这个时候不去上海,那他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追上芹子。
一半为爱情,一半为理想,宁锐只身来到了上海,全部的身家就是兜里怀揣的3000元。他和几个朋友在杨浦区合租了一个毛坯房,一间房里睡了不止一个人,正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群租”。在上海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最辛苦的时候,宁锐每天只吃一顿饭,在青稞面里打一个鸡蛋,就是他一天所有的口粮。
闯荡上海滩有辛酸,也有数不清的小快乐。
宁锐的学历不如上海本土高校毕业的朋友们,大家纷纷找到工作的时候,他还在投简历、打电话面试。宁锐发现,上海市的公用电话只要听三分钟的广告就可以短暂免费地拨打市内电话,于是他每天坐在电话亭里听广告,为了打几十秒的免费市话去投简历。
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蹭话费”的经验让他对广告产生了兴趣,宁锐开始在互联网上自学广告营销。2000年正是新浪、搜狐引爆信息流的时候,他通过网络自学广告知识和英文,每天都有新收获,这些就是宁锐最大的快乐源泉。
到了2000年底,宁锐已经在上海待业超过9个月,他终于遇上人生的第一个伯乐。
澳大利亚人Peter因为政策红利来到中国,创办了一家小型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员工只有不到50人,主营广告业务。宁锐跳跃的思维很受Peter欣赏,他顺利通过面试,获得了广告文案的工作。Peter和宁锐的年龄相差二十几岁,却相谈甚欢,二人亦师亦友,至今保持着联系。
宁锐的个性跳脱、广告嗅觉灵敏,入职半年他就从文案组调到了创业部,负责操盘广告项目和客户维护。两年之后,宁锐成了这家公司的创意总监,他“攻略了”这家小广告公司,开始考虑进入大公司磨炼磨炼自己。
与大多数年轻人因薪资、人事的原因跳槽不同的是,宁锐与同事们相处愉快、薪资丰厚、职位晋升也很迅速。他只是想到更高的平台看看。
宁锐进入了广告业的龙头之一日本电通,从2002到2006年,一待就是五个年头,直到自己创业。在电通,他依然从最基础的文案做起,在大公司里层层升级,最终升到创意总监的位置,统一冰红茶、歌手孙燕姿都是宁锐参与过的明星项目。
2006年底,宁锐再次有了辞职的想法,这一次他想真正意义上到更大的世界看看。
此时芹子已经是宁锐的妻子,在跨国公司供职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她理解宁锐爱折腾、不甘现状的性格,于是申请停薪留职,二人开始筹备环球旅行。
2007年4月,宁锐和妻子驾车从中国出发,环亚欧大陆,途经西伯利亚,绕地球一圈,时间长达八个月。
十年前还鲜少有人裸辞环游世界,一玩就是八个月的经历更少了,宁锐和妻子因此还上了《鲁豫有约》。谈到辞职的冲动和职业生涯的大改变,他觉得一切都源于自己“爱折腾”的个性。跨度广、思维跳跃大的广告业已经不再满足宁锐的“折腾劲儿”,他认为是时候停下脚步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从旅行回来的路上,宁锐下定决心要自己创业。
而立之年开始创业,宁锐觉得一切的时间和机遇都刚刚好。
上海闯荡的数年间,国家鼓励人才落户买房,房价在年轻人的承受范围内,宁锐和妻子早早买了房、买了车。为了创业,他变卖了车子和部分资产,顺利开出了第一家公司。
2008年在上海政府的扶持下,宁锐在静安区租下了一个茶室大小的办公室。同一栋楼里都是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由于政府的补贴聚集在一起,以低价租金入驻创业中心,每人占了一个格子间。
宁锐的第一家公司看得出广告的影子。他发现,上海女生将很多闲暇时光都花在逛街上,然而许多沿街的店铺没有抓住机遇做好街边广告,于是他想出了目录杂志的方法,在每一家位置合适的沿街店铺投放杂志广告,填补女生逛街时的闲暇时间,结合电话广告等线上运营模式,用目录销售的方式覆盖了上海几乎所有的街道。
从化妆品、药妆到各种女生喜欢的小玩意儿,这家公司最终做成了一个电商平台宁。锐在2010年出手,把公司股份卖给了合作伙伴,成功实现财务自由,并赚到了第二次创业的基金。
第二家公司专做品牌战略的营销工作,服务了不少对营销缺乏经验的本土企业。宁锐将这段时间称为自己的“蛰伏期”,深入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电动车行业的新大洲是宁锐的客户之一,通过深入调研,他认为电动车出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比起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的市场,宁锐更加关注下沉市场的潜力。
于是在2015年,宁锐和合伙人陈小凤联合创办了现在的公司什马金融,并孵化了“新能源汽车新零售交易服务平台”什马出行,成立66天什马出行即获得了千万美元Pre-A级融资。
宁锐认为时代在变,农村的出行方式也在升级。以前,家家户户最常见的是摩托车,后来慢慢转变成了小汽车;在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电动车的背景下,宁锐相信下一种占领农村市场的出行方式必然是新能源汽车。
宁锐希望什马为最基层的农村人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此,什马出行除了打通上游车厂的供应链渠道以外,还通过什马金融在过去三年的基层网络积累覆盖星罗棋布的基层零售网点。
过去三年,什马金融打通了农村市场5.5万个夫妻老婆店的小老板,这些小老板原先卖自行车,后来商品进化成摩托车,宁锐认为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开始卖电动车。因此,什马出行能够通过这些小老板辐射到多数农村家庭。
农村新能源汽车的单价在3至5万,什马赚取的是上下游之间微薄的差价;虽然单笔利润不多,但基于农村市场的巨大人口基数,宁锐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又长久的好生意。
40岁的宁锐似乎处在事业最忙的时候,出差、”空中飞人“是生活的常态,他没有像自己年轻时想象那样早早进入预备退休期。而对他来说,比起创业的艰辛,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错过孩子重要的成长期是最遗憾的事情。
年轻的宁锐从没想象过来上海20年、创业10年的经历是这个样子。他靠着一份拼劲离开了家乡,遇上了父辈不曾拥有的机遇和创业氛围。随着经济上行、政策放宽,像宁锐一般的创业者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红利中成长,是时代给宁锐和他的同辈人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