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环保部志愿者张向|加入仁爱五年多:别人找我任何事我都不拒绝-北京仁爱基金
仁爱环保部志愿者张向:
加入仁爱五年多: 别人找我任何事我都不拒绝
2011年,我的办公室在清华南门,因为接了一杯爱心粥,然后觉得挺好的,就开始走进了仁爱奉粥团队,然后慢慢地跟大家都熟了。
其实2011的大年初二也皈依了,但我不知道龙泉寺和基金会是一体的,到了心栈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是基金会的心栈,再后来我才知道基金会是龙泉寺的。
在2011年那时候我40岁,我听人说四十不惑,我觉得我的生活好像缺点啥。后来我就跟我母亲说我得找个地方去干干活,就像小时候在农村似的,把自己累得就躺那儿就能(睡)着,然后很快乐。后来我就是在网上搜到的咱们的周末义工群,然后就在1月8日来做义工了。
当时遇到贤书法师,法师让我去请师,法师问,你请过吗?我说,没有。法师说:你去先填个表,我告诉你怎么弄,我说好。真是这样的,其实在仁爱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在这个团队里很温暖,就是别人如果找到我,我会觉得很快乐。别人找你,是因为他心里想到你,对吧,所以我从来不拒绝找我的任何理由。时间久了,他们还都跟我熟悉。
我其实在基金会没有几年,但大家都觉得我好多年了似的,大家还觉得我很熟悉,就觉得好像我们一直都在一起。
我在2015年3月13号开始承担心栈部的部长,当时觉得对这么大一个平台来说,这么多的心栈这么多的志愿者,压力很大。我就在考虑我怎么来做这个工作,然后我发现,这个工作我做不好,因为,这个工作是大家的,是师父的事业。
哦,我一下就明白了,很大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事业是师父的事业,是众生的事业,他不属于我,我是项目部部长是一个安立,我就是需要做我该做的。从那刻开始,我就走出去了,我要把师父的理念、把平台的理念给大家展示就好了,我就很轻松了,就没有压力了,因为靠我是干不了所有的这些。是所有的志愿者来成就了这个平台。
然后第二个升华就是,原本的时候我就觉得跟大家说师父和法师是这么说的,后来我也发现,这种方式也不能一直说,我应该是把我身边发生过的我知道的或者我体验过的,在仁爱团队里的点点滴滴讲给大家听,然后发现大家听完之后就特别激动。
有时候工作也会忙,也会碰到困难,然后会想到这个困难其实不是困难,就思维善知识他是怎么去办的,还没想到这是祈求,后来就明白了,为什么我每次就把问题看得很开的原因,是我把问题当成师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我记得贤清法师就有一次说,他说“我们要以善知识的心为心”因为善知识他是以佛的心以菩萨的心为心。
当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所做的任何事情我的身语意的状态,我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代表的是仁爱,它已经融进我的血液里,融进了我的所有的状态里面,我不需要再去跟大家去展示什么,那么我的言谈举止就是戒律,我就要以一个仁爱的标准、以一个道场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我的一言一行一定要展示的就是这个精神,这就是师父、法师给予的内涵。
这就是我在仁爱得到的第三个升华,它使我的生命得到特别大的拓展,我不想浪费我的任何一刻,我想把我的任何时间都跟大家一起造共业。
真的,大家找我,不管是哪个项目不管是什么事儿,这都是我们要做的事儿,都是师父要做的事儿。因为它让我觉得我的成长我的格局,慢慢慢慢地扩展,扩展的时候我都能想到师父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个事儿,那么我的生命从一变到了无穷。
就像这次禅修营来了很多年轻人他们都跟我很熟,我们之间的互动特别好,孩子们真的很有信心和力量,我觉得这就是很可能我们在这个团队里面,用师父的思想,用师父的理念,去相互成就善法的过程,成就我们自己,但是也通过我们来成就师父的这个体系,我们每个人都是师父的心子。
(记者义工:承担那么多会不会有矛盾会累呀?)没有没有,它不矛盾,你看现在在十周年嘛,我该忙就过来忙一会儿,做我该做的,那边禅修营有事 ,我就去禅修营那儿坐一坐;另外,我的环保部还在外面作展示,我也经常去看看他们。
另外那个咱们藏经办今天有培训,我也是那个架构里面,跟他们做一些工作,我也要去,对不对?还有我也是救援队的一员,救援队今天做护持,所以我也去看看,就是跟大家有个互动。
总之就是我希望我能温暖我所到的地方,都给大家一个力量。就是互相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互相支撑。心在一起,念就在一起,我们做我们师父的手和脚,就是这么一个角度,就是通过这个承担,我觉得特别能准确的理解到师父给我们的内涵。
身边的同行也给我很多感动,就比如上午我在地板上拜,结果我拜了第一个之后第二个我再拜的时候,就有个师兄放了个垫子给我搁,我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我今天跟他们说人性的光辉绝不是你说你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儿,而是因为你时时处处能发现别人的需要,菩萨的发心是从点滴开始的,这些都是让我感动的点。
我觉得,其实,师父说一切功德从众生身上得。那么我跟这么多的人结了善缘,全国的这么多的志愿者,我们基金会这么多平台这么多的志愿者,我跟他们都去结了善缘。因为,他们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他们都找我,成就了我。(任蕾采写)
千家爱项目部长王婧
为更多孩子和家庭送去希望和爱
几年前我去台湾被慈济基金救助故事所感动,发愿成立一个慈善事业。回来之后,和朋友到廊坊的孤儿寄养所,为重症儿童提供援助。
在救助中看到了孩子对爱的渴求,被人生苦难的意义深深触动。了解到这些孩子最缺的就是救助基金。然后就组织爱心家庭成立了千家爱,当时只有22个会员家庭,但更多的人还是处于观望态度。
2013年6月份救助第一个脊柱旁出的孩子,尽管当时只有5000元,积极募集了两万元,救助后孩子发育得非常好,现在成为了一个健康的人。通过对这个孩子的救助,给大家非常大的力量。
2013年7月15日,在龙泉寺皈依,被师父的法语“慈善是传播佛教教义的一个平台”所震慑住,和自己的千家爱项目非常相应,于是和仁爱基金王卫秘书长联络,加入了仁爱基金会。将学佛和慈善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将佛法理论和善行实践联系起来。
2015年7月1日正式由师父批准加入仁爱基金,加入后会员由500个迅速增加到2000多个,也从廊坊扩展到全国九个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广东等,并且和各地的学佛小组、仁爱基金的其他项目协作。
仁爱基金会千家爱将一直践行佛法,为越来越多需要救助的孩子和家庭送去希望和爱。(黄建勋采写)
仁爱志愿者部义工曾敏
加入仁爱八年多:成长很多,接着好好干呗
我是在场地中正在忙碌的人群里发现她的,经旁边的师兄介绍说,她是仁爱基金会秘书处的曾敏。她说自己太忙,不想接受采访。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她才简单地介绍说,自己是2008年与基金会结缘的,是基金会助学的“大朋友”。谈到自己这几年在仁爱基金会服务的收获,她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在里面成长很多、收获很多,总感觉有一种生长的力量。问及明年的想法,她笑着说:“那就接着好好干呗。”(采写:张文超)
仁爱心栈义工张明华
女儿变得感恩父母啦
图为2016年12月18日仁爱十周年庆典照片。
我今天第一次来这里,跟我女儿一起。接触基金会是通过女儿了解的,她已经奉粥一年多了,我女儿平时也跟我讲,要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在她的影响下我就挺积极地参加活动,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些她的很多变化,我就很支持她。
比如说像我女儿她独生子女,学历也很高,工作也很不错,但是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所以说总考虑别人比较少,考虑自己比较多,都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但参加这个活动后,我感觉她有挺大的变化,比如说她现在参加助学活动,她每年都会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一些孩子,那有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了,她每次活动回来都特别兴奋的心情啊,特别特别的高兴。
所以我受她的感染就很支持她,她有的时候出差了嘛,就告诉我,妈,我在香港,来不及打钱,你帮我打一下。我就很愿意,很高兴地给她打过去。然后她就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我说做这些事情是我支持教育,帮这些贫困的孩子,是每个人的责任,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我也有责任,所以她也挺高兴的。
这次她说,妈,这是十周年,你跟我一起去吧,也跟我去感受感受,所以我跟她一起来了,参加活动后看说得也很好,仁爱之心,薪火相传。感恩社会,服务社会,我就有这种体会,所以说我以后也会经常跟我女儿一起参加这个活动。应该的,我觉得每个人都这样做,都献这种爱心,我想社会就更和谐,社会的爱会更多。
庆典现场义工田光
做义工一年多:看到别人浪费食物挺难受的
我到龙泉寺是来旅游的,我每次都是和爱人一起上来,和仁爱基金结缘主要是跟着仁爱孝德项目去过几次野山坡看望孤寡老人。感触挺深的,去一次就有一次感受,那边比较贫困,有的吃不上饭,咱们在外边的人经常浪费粮食,我挺难受的,我反思我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我怎么去改,我也在影响我周围的人,不让他们去浪费,要孝敬老人,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提高我自己。今后的计划就是:多做善事,多帮助人,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采写 张文超)
庆典现场义工王建
加入仁爱一年多:烦恼越来越少
我是在网上搜索找到龙泉寺的,看了相关介绍后,就心生向往。来到山上后,感觉很亲切,特别是和师法友的团队在一起,就像是亲人一样。2015年6月,我就在龙泉寺皈了。皈依后,有时来山上,有时去奉粥,更多的时候是参加学佛小组的活动。这一年多以来,跟着师法友的团队一起学习,收获很多、感触很多。
总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帮助很大,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最主要的是烦恼越来越少,感觉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够更加有智慧。因为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烦恼,就能积极找到对治的办法。这样生活就变得很轻松、愉快。
谈到明年的打算,她说,还是要随着师法友的团队的引领,继续往前走,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好好地信愿行。(采写:张文超)
庆典现场义工邱山
加入仁爱一个多月:奉粥完一天心情都很好
当时是在家附近的地方看到有人奉粥就去了。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感受还是挺深的,我感觉在奉粥的活动有一股很强大的正能量,大家都奉献爱心,我每天奉完粥后再赶到公司去上班,一天下来心情会很好,能把这种正能量带到我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所以我比较喜欢去奉粥。我应该会一直做下去。
(采写 张文超)
仁爱心栈义工赵丽娜
加入仁爱一年多:我们是四世同堂的义工集体
我是去年五月份回北京的时候去朝外新站奉粥,这个因缘然后就一直承担了。朝外我们真的就是一家人,我经常周一去奉粥,周一我们属于四代同堂了——我们有一些长辈,有奶奶们也七八十岁了,她们有的坚持四年多,一直在我们心栈,一直在奉粥,一直在坚持;周二奉粥的爷爷们九十多岁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鼓舞。
然后我们也有小孩子也来奉粥,我们长辈呀、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小孩子四代,这个大家庭四代人在一起就做奉粥,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
新的一年我希望多参与仁爱助学等咱们基金会的一些更多的项目。
仁爱心栈义工高仲红
跟一群有爱心的人坚持下去
做仁爱慈善的时间不长,但是呢,感受是跟一群有爱心的,然后每天孜孜不倦、能坚持的人在一起,给我的这个感受就是爱是需要传递的,而且是需要坚持的。然后明年的这个计划呢,就是将爱心永恒下去。
仁爱心栈义工楚锦丽
发愿将爱心传递到每个角落
第一次结缘北京仁爱基金会是参加奉粥活动,第一次去的时候觉得比较震撼,因为大家在一起比较有爱心的一个团体在一起,然后自己也发了愿,将爱心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仁爱心栈周雪梅
我是这家的一份子,来了就不想走
我们今天在三慧堂表演奉粥的节目,我跟这个心栈结缘是缘自一次集体善行活动。然后从此跟心栈结缘下来。我觉得在这里就像家人一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热情,那么友好,你进来以后就感觉我就是这家的一份子,然后不愿意走。
因为我是心栈周四负责人,所以希望每个周四都服务好大家,都做好奉粥的每一个环节。
文并图:黄泽华 冯玉玲 豆豆 紫文 任蕾 张文超、于会梅、段斌、宋文霞、袁婷婷等 龙泉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