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巷通门窗开人心齐——老河口市51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图为:改造后的化肥厂家属院
襄阳网讯 楚天快报记者张源 见习记者朱娜
11月4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老河口市化肥厂家属院。居民吴春萍推开窗,花草清香扑鼻,鸟儿翩翩起舞。“真的难以想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个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三无’小区。”
今年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该市提出以“百日解千难,攻坚砺初心”活动为载体,全面破解老旧小区改造升级难题。化肥厂家属院作为首批改造完成的“三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三无”小区成暗疮
一江碧水绕城过。老河口深居汉水中游,曾被誉为“小汉口”,工业门类齐全。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大批企业倒闭,不少家属院长期处于弃管状态,成为“三无”小区。
“三无”小区是指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老旧小区,如今已成为这个滨江新城的暗疮。每逢雨天污水横流,恶臭四溢;居民乱搭乱建问题突出,使原本狭窄的巷子更加逼仄;消防治安安全无法保障,隐患重重……居民怨声连连,苦不堪言。
今年,该市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后,提出以“百日解千难,攻坚砺初心”活动为载体,全面破解老旧小区改造升级难题。“必须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委书记张学林说。
该市将83个“三无”小区分行业包保给各市直单位,市领导干部带头每人包保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除中央专项资金外,该市又拿出4000万元财政资金启动改造。
该市科技经信局主动压缩各类开支,挤出办公经费纳入改造专项资金。“现在到襄阳办事、去省里出差,我们尽可能搭乘公共交通出行,能省则省,我们保包了33个老旧小区改造,再难也要把这件事办成办好。”副局长赵建国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1个“三无”小区完成改造,10个正在改造中。
齐心协力通仄巷
在酂南社区党委书记杨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焕然一新的化肥厂家属院。院门口,一连串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上方挂着众人共同商定的小区新名字——“化肥兴苑”。
以前,小区里有一条推着自行车都难以通行的仄巷。因乱搭乱建的阁间堵住排水通道,遇上下雨天,巷子积水严重,为防止臭水沾湿鞋袜,居民要搭木板、垫砖块,踮脚回家。如今,巷子被拓宽到了七八米。
打通这条巷子,可不容易。小区改造是民心所向,但一想到要拆掉自己住了20多年的房子,80多岁的郑国太有些犹豫了。郑国太说,自己是工人出身,挣钱盖房子不容易,当年家里孩子多,房子不够住,就沿巷子搭了个小房间,围成自家院子,住习惯了,哪能说拆就拆。
为了做通居民的工作,杨丹多次登门家访,“政府出资改造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居住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啊。”政府真心为民,换来群众真情。一次次促膝长谈后,越来越多居民自发拆掉搭在巷子里20多年的阁间,郑大爷也从起初的反对派变成了带头拆迁的群众骨干。“以前要想乘凉,得到马路上吃灰,现在搬个凳子坐在家门口就行了;以前居民间不常来往,现在关系亲近多了,小孩经常串门吃多家饭;每当我腿脚不便,搬不动重物时,住在斜对面的年轻人就跑过来帮忙,还是拆了好啊!”郑大爷感叹道。
距离化肥厂家属院不远的友谊路上,粮管所家属院正在改造中。为支持新建社区花园、停车场,近百户居民自发拆掉各家划地为界的杂屋。老旧小区分批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小小积分来帮忙
巷子通了,臭水坑不见了,就连排水口处的铁网也被细心的居民贴上贴纸。放眼望去,长150米的巷子两侧,摆满了盆栽绿植,鸟儿翩翩起舞,老人端坐家门口,闭目养神。侧耳细听,和细的风声与清脆的鸟鸣相互交织,仿佛奏唱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好的环境如何保持日日新?老旧小区住户数量普遍较少,物业无法进驻,如何实现长期维护治理,构建老旧小区发展长效机制?酂南社区率先走出了新路子。
经过入户走访调研、了解群众意愿需求,杨丹发现,居民对改造后的小区新环境颇为满意。她心想:若能将每一名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主人翁意识,共同维护新环境,定能事半功倍。
7月初,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化肥厂小区成立居民自治委员会,推行党员群众“积分制”管理模式。每个单位设一位楼栋长,把居民房前屋后卫生保洁纳入积分范畴,组建治安联防、志愿服务、文艺表演等团体组织,居民可根据自身特长、业余时间,灵活参与社区治理,并获取相应积分。一积分相当于一块钱,凭积分可在社区超市兑换毛巾、香皂、雨伞等生活必需品。
前不久,60多岁的高勇亮把院内线路全部检修一遍,并自费购买、安装新的电线。几天后,他高兴地在积分公示榜上看到自己的分数涨了,“在大家心中,积分奖的是荣誉,很开心能为左邻右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党员和骨干群众的带动下,小小的积分像种子一样,在小区里遍地开花。短短几个月,89户居民中已有38户获得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