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努力促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努力促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更新时间:2010-11-1 7:22:49 目前我国收入、消费与GDP的关系存在“四大不协调”,而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梁达
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将采取有力措施合理调整分配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将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消费的前提与收入有关,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巨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整体经济仍处于较快上升时期,这为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要抓住这个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廓清发展思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努力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
收入、消费与GDP的关系存在“四大不协调”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无论是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统计数据观察,还是从近几年经济较快发展的近几年统计资料看,均显示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2009年,GDP年均增长9.9%,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经济增速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高出2.6和2.7个百分点。2001-2009年,GDP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9%和6.6%,分别比GDP年均增长率低0.6和3.9个百分点。
第二、收入增速偏低使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
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速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198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由1981年的32.5%提高至2009年的47.7%,消费率由67.1%下降到48%。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左右,消费率一般为70%-80%左右。由于消费与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必然走低。收入水平低、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量、供求失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收入增速偏低使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
19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3年GDP年均增长15.3%,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8%,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4年慢于GDP的增长,年平均增速差距多达2-3个百分点。不仅居民消费总量增速缓慢,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按不变价格计算,2001-2009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12.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8.9%,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分别低2.1个和3.5个百分点。
第四、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间收入差距较大。统计数据显示,高低收入组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826元,人均消费支出29004元;最低10%收入组为5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为4900元。不同收入阶层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比达8.9:1,高、低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比达5.9:1,表明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支差距仍然较大。这种现象说明中大量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需拉动力,造成消费率低位徘徊。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9年扩大到3.33:1。
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带来的负效应不容忽视
形成长期以来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匹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如果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防止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设法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第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收入水平不高导致消费率偏低,而消费率低表明经济总量用于消费的部分相对较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影响社会稳定。
第三、收入偏低容易形成消费断层与结构失衡,使潜在大市场难以持续扩张。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产业间、地区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收入的分化又进一步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不断分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表现为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具有很不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购买能力。因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较大。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仅能维持温饱。这种分化使得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
第四、收入水平不高可能会延缓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会明显加快,但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则会延缓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容易减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总之,收入水平偏低不利于启动有效需求;地区间收入差距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对总体经济有不良影响;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导致经济增长的过度波动。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影响消费的扩张,加剧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近年来,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今后几年要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因此,要抓住历史契机,在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取向、发展思路、制度创新、分配格局和政府职能转换上做出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协调加快发展。
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要细化个人收入调节税级率。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 细化调节税级率,使之既体现了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又体现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因此,应当为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提高高收入者的纳税比率,更有效的发挥个人收入调节税的杠杆作用,达到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目的。
三是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解决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压缩投资,而在于通过积极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切实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不断扩大消费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在宏观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趋于合理。
综上所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问题作为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使人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和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