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青瑶峒瑶与舜帝渊源关系考究:古摇民属于舜帝之后的文化圈考
编者:广西民族学学会理事、广西瑶学学会专家组成员、广西瑶族文化促进会顾问、尤绵文化促进会顾问、研究员盘福东先生对全州青瑶峒瑶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全州青瑶峒瑶与舜帝渊源关系考究》。
今天发布他文章的第三部分:古摇民属于舜帝之后的文化圈考
如图:瑶学专家盘福东先生在深入研究
古摇民属于舜帝之后的文化圈考
作者:盘福东
我们在追寻舜帝南巡遗迹时,发现舜帝南巡的路线与王瑶子孙“莫徭”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有关舜帝南巡路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一文中认为:舜帝“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古零陵。帝舜又从古零陵到各地去巡视。”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称:东方“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民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生摇民,何光岳在《南蛮源流史》指出“摇人当属于舜帝之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可见,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因此,客观辩证地撰述“摇人当属于舜帝之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当是专家学者的大职责,也是我们秉笔直书的的大职责。
“摇人当属于舜帝之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作为物质不灭的存在的文化,它散发着幽深的历史文化气息,是一种文化的情结。史学者心湖中漾起一圈圈无法消弥的涟漪。历史的魅力有时比人的魅力大百倍千倍。很多哲学家研究过,历史与现实这对矛盾体,清楚了历史,就会以科学发展观观照并正确地解决“摇人当属于舜帝之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民族观问题。
我们把湖南的君山、德山、韶山、崀山和广西全州境内的舜皇山(湘桂交界)、玉陛源舜帝庙村的舜庙(注:玉陛源古称大阳溪,舜庙又称大庙)、大庙脚舜庙、九疑山、二妃祭舜的望夫岭、枕山、归崇坪、
零陵屋、祀山、大屋坛、凤凰山、大极山、虞帝岭、舜帝行宫故址、虞帝庙、湘川赤壁、二妃庙、虞山连成线,都恰好地在舜帝南巡的路径上,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巧合。
苗、瑶、畲族等共奉盘护为始祖。历史的长河太长太远了,河床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社会文化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历史的舞台,需要比较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们,挺身而出为瑶先民发言的勇气。箭雨纷飞,鼓角铮鸣的历史映像,已经永远地逝去了。瑶族先民创造的蚩尤城,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意识的的历史不是历史意识。因此,有学者认为舜帝南巡德化的“三苗”族群中就有瑶先民,并有舜的后裔融入了十二姓王瑶子孙群体。
“因民”、“摇民”、“赢民”,一声之转也。因、赢、摇一声之转。关于摇民,袁珂先生研究,摇民除有易所化之一系而外,复有一系是由帝舜之裔戏所生。此乃摇民传说之异闻,故附记于此。其实有易即戏也,易、戏声近,易化摇民即戏生摇民也。
黄帝是继炎帝之后的一位部落联盟领袖,蚩尤也是与黄帝同时期的一位部落联盟领袖。尽管瑶族先民从神话传说中得知自己的氏族,但氏族终比神话古老得多,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氏族上来。据传,“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1]这个若水即河南的汝水,汝与若音同义通,故称汝水。空桑,今河南陈留,地处开封。颛顼之后开始也多寄居在这一带,如“郑、祝融之虚也”,在今河南新郑县境,上面提到的裴李岗文化已证实。“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和“登昆吾之虚”,在今河南汉阳县境。楚灵王说的“昔吾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在今河南许昌县境内。这些地方连接起来,大体上就是颛顼部落活动的地方。他们分开离散活动,是后来的事情。
帝喾较早就开始分部离散活动的迁徙,是因蚩尤部落的反抗争战所致。帝喾,按太史公的说法,就是高辛氏。帝喾部落时也有八个氏族,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为之八元。”[2]这八个氏族分为两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他们和高阳氏族合称十六族。据传,“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3]帝喾即帝俊。“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4]与高辛氏八子之说契合。帝俊音转而为帝舜,所以这个部落就是帝舜之所出的部落。
舜皇山上的盘古殿
帝俊部落初时活动于今冀、鲁、豫、皖的交界地区。《左传》说:“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因为经常与其弟实沈打架,帝怒“迁阏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舜弟名象,即象氏族部落,同“商人服象”之说有关系。也有说舜为有虞氏,在今豫东虞城一带地方。这个部落后来的发展线索不清楚,这与这个部落较早就分部落离散活动所造成的。
蚩尤名称,是两个主要大部落结合的统称。蚩尤中的蚩部,是苗族先民部落,尤部是瑶族先民部落。[5]又传,蚩尤为九黎之君长,九黎又写作阢黎,也有说,黎就是钟离。“黄帝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6]两曎即太暞和少暞, 所以蚩尤属古夷人。“夷有九种”,则以蚩尤为代表称为九黎。古夷人的氏族部落还不只这些,如有仍氏,仍氏的首领为舜之乐正后夔,就不包括在内。加上南北同他们有联系的,如肃慎和古越人,那就更多了。
可以明确的是,九黎部落联盟,是苗族瑶族两个主体部落组成的联盟群体,其酋长以蚩尤冠名。“尤之音与傜同, 当是瑶人加入了三苗(九黎) 部落”。[7]“瑶族来源于(九黎) 部落所组成的双胞族, 以后融合为一个部落(部落联盟) 。”[8]瑶族原始社会情况比较复杂。
舜皇山盘古寺
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英雄, 上古神话中, 除了铜盔铜臂,英勇善战的蚩尤兄弟72人, 还有不少勇士, 有一位叫刑天,史传反抗黄帝的统治, 黄帝设计砍下刑天的头,刑天的躯干就以双乳为眼睛, 以肚脐作嘴巴, 左手握盾牌, 右手挥铜斧, 不屈不挠地配合蚩尤余部再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还有和黄帝的后裔颛顼争夺统治宝座的共工, “用头撞不周山, 使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9]
这些蚩尤勇士的壮烈, 其实不少是先民们根据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状况渲染的。如安排女娲来收拾残局, 令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上古神话中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 男性的特征是争战勇猛, 瑶族先民可考者蚩尤兄弟72人, 后来还有巴郡南郡“蛮”。古苗, 即髦或毛, 音变而为“蛮”。三苗便是三个氏族部落, 这三个氏族部落奉帝鸿为祖先, 帝鸿即帝江, 就是说江神甫育了他们。因此, 这三个氏族部落的著名首领便是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浑敦即罐兜, 或者说灌蔸的音变。《山海经·海外南经》里说到的“灌头国”, “或曰灌朱国”, 指的也是这三个氏族部落。“灌蔸”不是具体的人, 只是江神或江神的形象, “有伸焉, 其状如黄囊, 赤如丹火, 六足四翼, 浑敦无面目, 是认歌舞, 实为帝江也”。[10]据此, “灌蔸”也就是江神的形象了。庄子所说中央之帝曰浑敦, 正是由此脱胎而来。
舜帝南巡
古文献说到的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 还有修蛇的形象。修蛇,即长蛇。这也是瑶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的名称。蛇是南方常见之物,与温湿山地有关系。所以三苗奉江神而号长蛇, 也就很自然。
三皇时代的瑶族先民蚩尤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的联盟作战受挫后, 蚩尤余部在战败后一部分被“放灌蔸于崇山”作了奴隶到了北方, 一部分窜到了三危, 即今甘肃省敦煌东南二十里的地方。由于这些复杂的因素, 既有说西羌出自三苗, 也有说三苗是颛顼或鲧的子孙。据传,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 有人有羿, 名曰苗民。颛顼生灌头, 灌头生苗民,苗民, 厘姓, 食肉。”[11]这位羿是一位神箭手, 杀死了怪鸟大风、怪兽九婴、修蛇等危害人类的怪物, 羿对天帝的十个太阳儿子十日并出, 使人间赤地千里, 羿便怒气冲天地射落了九个, 羿因此得罪了天帝, 天帝取消了羿的神位, 不准羿再上天。羿找西王母求得不死药, 准备与妻嫦娥分食, 嫦娥独自偷吃全部的不死药, 上天躲进了月宫。[12]
在这里我们必要提及的, 考古资料不能说明那些属于什么氏族部落的争战, 考古的种种印证还不可能十分完整地说明那一氏族部落作了何种程度的争战。但考古学文化可与文献与传说对验, 作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或作为丝丝入扣的旁证。如是袁珂先生解读“摇民”与现代瑶人联系起来了,就是瑶族的先祖。“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样,全州青瑶洞人属于舜的后裔就是情理之中。
肖献军、胡娟在《舜帝与永州瑶族的渊源及其文化影响》文中指出:“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作为古零陵全州和永州瑶族应为舜帝后裔。分析舜帝后裔支地理的分布,瑶族先祖盘护因生活在舜帝葬地古零陵全州和永州一带,盘护的后裔又称“零陵蛮”。“零陵蛮”作为古族名,是因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广西全州县置零陵县和零陵郡,以居其县郡而得名。分布在今湖南西南与广西北部接壤地带的零陵蛮与瑶族相关,在古老的零陵郡有瑶族存在。“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13]“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无鞋屩。婚嫁用铁钴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其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14]同属古零陵的全州和永州有莫瑶的存在。“莫徭”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勉语中的“我们的瑶人”。
隋唐史志中所说的“夷蜒”“莫徭”、“杂有夷人,名瑶”,都认定“莫徭”“瑶”为夷人,表明了夷人中的摇民在迁徙中的名称演变,至于莫徭后面附着的蛮字,是把迁徙民族与当地土著混同的误断。
瑶族民间的文献和民间故事,有从桂郡全州迁往他方的记载,并自称是舜帝的后裔。广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沙坪村沙坪屯,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东门墙壁上石碑记载:“自从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今灌阳)千家洞,七姓等分散,赵万四、黄富四太祖于洪武元年流落居住沙平……”这段瑶族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千家洞”的记载,也反映了这个千家洞有从全州到灌阳的迁徙过程。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千家洞木本水源》:“《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眷)。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繇(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遗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舜何人也,列何人也。濮曾作繇(瑶)、亭千,家总长舜裔也。让德者居之,故繇(瑶)人最朴,全无计巧(较),是功名不慕,备尝辛苦自食其力。元未七十余年,土吏识破此关,千家洞非全繇(瑶)人也,多郡人变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粤频盈,是吾祖之出处根源,如此之苦也,伦常之变衰之理也。”[15]
湖南江华的瑶族祖源在广西桂林府全州东山上塘一带,全州自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从湖南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他们被元军逼入灌阳之深山有约一千家郡(“郡”在这里有“眷”之意,即一千户家庭成员),入了瑶籍。瑶民是“良瑶”,“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他们在灌阳瑶山生活了70余年之后,元末官府又派兵怒剿,他们便四处逃散。江华的这支瑶人说到他们就是舜帝的后裔。
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庙
让我们又回到舜帝南巡的路线与盘护的后裔“莫徭”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的全州青瑶峒。在大楚南会稽山之中有舜帝南巡的舜皇山。舜皇山也叫舜山,它处全州县大西江镇炎井村、文桥镇干六村和东安县大庙口镇之间,是全州与东安二县的界山。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从全州的洮阳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东安县的舜文化属全州古零陵文化圈。清道光《永州府志·艺文志》引《东安县志》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全州县志》和《东安县志》皆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16]全州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17]
全州玉陛源舜帝庙
湖南省科技学院周甲辰教授在《舜帝避居舜皇山论》中提出了“舜帝避居舜皇山”的观点。他认为:舜帝曾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杀掉了禹的生父鲧。舜交权给禹后,为避免与禹的冲突。舜晚年主动选择了南巡三苗,而避居到舜皇山。舜在三苗人生活的岭南,抚慰、教化三苗,示之以德,促使其移风易俗。至今舜皇山一带流传着许多舜帝的故事。舜帝在舜皇山避居期间,曾多次外出巡游。现全州、桂林、永州、衡阳、韶关等地都留有舜帝的遗迹。
今全州青瑶峒九疑山、舜皇山处广西与湖南二省交界的全州、资源、新宁、东安四县相邻的周边山岭,有众多与舜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几乎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故事。
赤水
“赤水之东,苍梧之野”是舜之所葬的全州九疑山,于是在九疑山西面的全州西延夫夷水就叫赤水;舜帝夸苍梧山里全州西延与新宁县交界一风景绝妙的山说“山之良也!”这山就叫了崀山;舜帝南巡路经苍梧山中的全州、东安县,于是就有了全州的虞帝岭、舜皇山(全州与东安交界);舜帝在全州的古道和小山栖息,拥泉而居,枕山而眠,就有了地名舜帝行宫故址和枕山;舜帝在全州枕山上与三苗首领同乐,就有了归崇坪;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西北有九龙归位地相的大山岭(注:此山岭蟠亘于全州旧地西延、全州大西江、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数镇之间),这座大山岭就叫九疑山,九疑山因是天子舜帝的葬地,因此九疑山又叫天子岭;
二妃挥泪为斑竹的湘川赤壁
舜帝二妃来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寻夫,望山祭夫,泪尽在全州三江口殉夫而亡,于是在全州就有了地名望夫岭和二妃挥泪为斑竹的湘川赤壁;舜帝藏精于全州、二妃在全州殉夫,为祭祀舜帝和二妃,在全州就有了虞帝庙、二妃庙、零陵屋、舜帝庙村、祀山、大屋坛(祭坛)、凤凰山等纪念地名。
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因两山相近,又分别是舜帝在苍梧之野的葬地和避居地,这一带的舜文化沉积极其厚重。这里有很多活的传统,舜帝一直活在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周边的百姓生活之中。当地人信仰舜帝,称之为“舜皇爬爬”(方言,读音papa),将其视为天地间最重要、最亲近的神之一。舜帝也一直活在庙、会及祭祀之中。
“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历史上,全州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在湘源二妃庙隆重地举行祭祀舜帝和二妃的仪式,“神乐来归,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载喜。奉其吉玉,以对嘉祉。”“将子无让,神听锺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祭祀目的是“驱祓戾孽,恢宣淑灵”,以其美德,教化世人。如果失职不敬,则“以奸大刑”。柳宗元的《湘源二妃庙碑》中的记载祭祀的隆重仪式。
在全州民间对“舜皇爬爬”的信仰则寄托在祭祀之中,有不小祭祀舜帝的神庙。至今在全州民间仍传承着大堂请圣的祭祀仪式,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唱“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崇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全州大西江的枕山庙曾供奉着舜帝。
大西江境域内的青瑶峒人有到舜庙迎请虞神到神仙坝祈雨的习俗。
古代在舜皇山下的全州文桥和东安大庙口一带,包括玉陛源口、扬江源口等,建有多处舜庙。这里的舜庙规模都比较大。东安县大庙口镇这个古老的“大庙口”地名,就因当地人为纪念舜帝南巡建有大庙而名。
据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副秘书长、湖南永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泽槐先生的文集《舜帝与舜帝陵》第四节《舜帝南巡遗事》:“大庙口。是一个古老地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位于舜皇山下东安县境内,现为大庙口镇。大庙,即舜庙。清《九疑山志》记载:‘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也就是说,三代时,当地人在大阳溪建有舜庙祭祀舜帝,当地人把舜庙称为“大庙”。东安舜皇山下的大庙,也是为纪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实就是舜庙。清道光《永州府志·气文志》引《东安县志》:‘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东安近九疑,因舜巡狩所经也。’古代在舜皇山下大庙口一带,包括玉陛源口、扬江源口等,建有多处舜庙。这里的舜庙规模都比较大。每年农历11月13日(注:实际是农历8月13日)前后十多天,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庙会活动,纪念舜帝,并进行物资交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建本祭虞帝祠记》、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新起造碑》,详细记载了修建舜庙与庙会活动的情况。清嘉庆六年(1801年),一场特大洪水将大庙口舜庙冲毁。但后人又在此建大庙,并有戏台、游亭,碑刻甚多。”
舜皇山古称大阳山
可见当地民间对舜文化精神的信仰之深,并在上述以九疑山和舜皇山为核心的地区已形成了一个有名的舜帝文化圈。
以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和会稽山所在的全州青瑶峒一带,地处湘桂二省(区)交界。全州、资源、兴安、新宁、东安等县相邻的山岭,是湘水和资水的发源地。这一带有着灿烂的上古文明。
九疑山之后的高山台地,原属全州西延,今属资源县延东乡。延东乡晓锦村后龙山晓锦遗址,是南岭山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晓锦遗址包含三期文化遗存,晓锦文化是资江上游越城岭腹地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广西境内最早从事稻作农业的史前文化。
晓锦遗址位于南岭之首越城岭北侧即资江上游。资江,古称夫夷水。《山海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夷水发源于资源县境的越城岭,向北流入洞庭湖,是连接洞庭湖地区与岭南地区的重要水道之一。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在《新中旧三个石器时代遗址系列之资源晓锦遗址》一文介绍:晓锦遗址于1997年12月调查发现并确认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晓锦遗址共分三期文化:
第一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器类以圜底器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圈足器。年代当在距今6000—65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第二期文化遗存陶器器类仍以圜底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平底器。新出现圈足碗、器盖、支脚。该期典型器物有折腹罐、高领罐、盘口罐、器座、碗等。年代可能距今4500—600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炭化稻米
第三期文化遗存重要特征是出现较多的泥质陶,新出现慢轮加工技术。晓锦遗址,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数以万计的炭化稻米。
晓锦遗址第一期出土有石斧、石锛以及只在斜坡发现有柱洞而没有发现居住面及用火遗迹,表明当时人类可能居住在背靠山坡依山而建的半干栏房子,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的经济生活。文化堆积所取土样的孢粉测定,孢粉中含有禾本科成分,当时人类极有可能开始了通过种植水稻来补充食物来源。第二期发现较多的细长粒炭化稻米、炭化果核、石器工具以及柱洞遗迹等,表明当时人类依然居住在半干栏房子,经济生活除采集和狩猎外,已开始农业耕作并掌握种植水稻的方法,其生产粮食比较富足且略有剩余。第三期所出土的炭化稻米颗粒饱满表明,当时人类不但懂得种植水稻,而且懂得育种。
全州九疑山下的才湾镇卢家桥、龙水镇渡里园等地也发现的新石器晚期遗址。这些该地方的史前文化的总体年代大约相当于晓锦文化第二期与晓锦第三期,即距今5000至3500年之间。这个时间与古籍记载的三苗南迁和舜帝南巡的时间是重合的。这一带是舜帝南巡之地,这些文化遗址当与舜帝的后裔即“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有关。
2008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又在舜皇山下的坐果山发掘出了坐果山文化遗址。考古专家在此清理出了一组完整的山地居住遗迹,共发现古人用来支撑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多个,灰坑(包括火塘)10余个。从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上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为墙,在山石之间空地立柱搭棚。从中可以复原商周时期人类依据岩山的自然环境来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遗址内一条长达数十米的自然深沟中,发现文化层厚达3至4米,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釜、罐、鼎、鬶、纺轮等陶器,还有少量的青铜矛、镞和玉玦、玉环等。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可以确定聚落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体。所发现的石器,已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石器制作加工链。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坐果山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南溪河流域的中心遗址,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从已出土的文物上,既发现了当地区别于中央王朝的文化特征,也出现了中原文化传播、北方文化南下扩散的交流元素。这种区域文化的分散与聚合、差异与交流,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融合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脉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佐证。这一带是舜帝南巡之地,此处文化遗址是否与舜帝的后裔即“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有关,有待考证。
综上所述,《山海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在华夏族同化的统一过程中,向南迁徙定居在全州青瑶峒一带的南岭山地,并与当地土居的三苗部落联盟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今天的瑶人有舜帝的后裔。
河沙中淘洗并提炼出来的金子,再也不会回到河沙里。从简明处看,它是这样一个事物:此岸性质和彼岸性质的鉴别过程,在这里有着适度的再冶炼成比黄金更珍贵的物质不灭的存在。让人明白“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夷蜒”“莫徭”、“杂有夷人,名瑶”,都认定“莫徭”“瑶”的研究著述,不是包袱,而是有价值的物质存在,是瑶族的共同血脉,是瑶族的根和灵魂。
[1]、《吕氏春秋·古乐》。
[2]、《初学记》引《帝王世纪》。
[3]、《初学记》引《帝王世纪》。
[4]、《山海经·海内西经》。
[5]、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126页,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第79页,岳麓书社2001年。
[6]、《盐铁论·结和》。
[7]、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126页,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第79页,岳麓书社2001年。
[8]、李维信:《试论瑶族族源问题》, 《广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9]、司马迁:《史记·本纪第一·五帝》,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史记》卷一, 第1页,1994年。
[10]、《山海经·西次三经》。
[11]、《山海经·大荒北经》。
[12]、赵向标等主编:《中国通史》(上),第33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梁书·张赞传》。
[14] 《隋书·地理志》。
[15].《瑶族〈过山榜〉选编》10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
[16].清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
[17].《全州县志》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