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的“安全感”,嘉兴凭什么?
潮新闻 记者 沈烨婷
有一种安全感,叫“生活在嘉兴”。
如果你是一个“冲浪达人”,那你这几天肯定在各类社交媒体的热榜上,看到过这样的嘉兴——“窃贼打车从嘉兴逃往外地,机智司机直接送进派出所”“平湖市新仓派出所民警在闹市区合演‘酒后碰瓷’,将3名嫌疑人一举拿下”“南湖区95后女警员电梯上演‘眼神杀’,让两名嫌疑人瞬间束手就擒”……
热搜背后的这座城市,当然还有更多让每一个人都倍感安心的瞬间。
是习惯深夜出门撸串,凌晨跑步锻炼;是公园里24小时“亮灯”值守的警务室;是遇到矛盾纠纷时,家门口就有的社会治理中心,帮你排忧解难……
去年嘉兴常住人口达到558.4万人,同比新增3.3万人,已连续40余年实现正增长。这样一座人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过去的20年,也同等地给出了一份19次荣获平安建设“平安市”称号的成绩。更令人瞩目的是,4月7日召开的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嘉兴以全省第一的位次荣获平安建设“平安市”称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安中国看浙江,平安浙江看嘉兴。
4月18日,平安嘉兴建设20周年大会召开,正如嘉兴市委书记陈伟在会上所说,“嘉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同步、富民和安民共进。”
安全像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在嘉兴,我们早已经习惯享受安全,而浑然不觉这样满满的“安全感”,竟然如此不一般。
一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年代,也并非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而是恰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度。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有些国家,战火仍然在燃烧;有些地区,恐怖袭击的阴云笼罩人们头顶;甚至是有些发达国家,“晚上别出门”已经成为无奈的安全常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已经成为读懂当代中国的一个新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新名片。
“平安中国”建设萌芽浙江省“大平安”建设理念。
20年前,也是在春天,召开了一场载入浙江发展史的会议——2004年5月10日至11日,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议下,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
“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习近平同志对“平安观”的阐述掷地有声。
跳出“小治安”,建设“大平安”。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到党的二十大确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地推进整体的、协同的、多维度的平安中国建设,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年前的嘉兴,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疼痛——某地一场触目惊心的大火,警醒众人。
痛定思痛。当年7月,嘉兴市委沿着省委开创的平安建设道路奋勇实践、开拓创新,作出建设“平安嘉兴”的战略决策并提出建设“平安嘉兴”的总体目标: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20年来,嘉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94.7%上升到97.2%,平安建设专项指标保持全省同类地区第一。与此同时,去年,嘉兴平安创建实现各县(市、区)“满堂红”,其中,海盐县、嘉善县位列全省前10,秀洲区、平湖市位列全省前20。
二
以创新举措、超常力度解决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问题,嘉兴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针对性地解决什么问题”,2004至2023年,年刑事案件数从4.1万起下降到2.3万起,年严重暴力犯罪起诉数从495人降至45人,连续17年命案全破。
还有一场在全省最早发起的反诈人民战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切实的安全感。2020年以来,嘉兴破获案件12392起、返还群众损失3.3亿元、超前预警防范群众损失20余亿元,电诈发案数从年峰值1.58万起下降至0.98万起。
这串数据的背后,不得不提一个时间速度。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嘉兴南湖区一公司财务人员被冒充老板的不法分子诈骗192万元,警方接到报警后,利用科技手段快速锁定骗子信息,并在3分钟内冻结对方银行卡。这背后,便是嘉兴反诈平台的威力,嵌入在线止付模块,民警可完成受害人资金止付操作,平均止付时限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
这串数据的背后,还不得不提一个小故事。
嘉善县公安局魏塘派出所副所长徐华东,从警十年,他侦查办案的足迹,遍布全国115个城市,参与侦办案件400余起,抓获嫌疑人300多名,挽回群众损失1500余万元。他带领所内刑侦团队,耗时大半年,成功联系上全国各地70多名诈骗案件受害者,将600万元资金全部返还到位,感谢信和锦旗铺满了所里的停车场。
从警十年,他也从一个拥有浓密黑发的帅小伙,变成35岁的“白头翁”,满脸的疲惫和满头的白发让全国网友直呼心疼。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全天候在线的社区民警,是奔忙于大家身边的基层干部,是闻风而动的调解员,令“安全感”嵌入了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
简单数字投射到现实图景,变成了可知可感的具象认知,万家灯火、岁月静好。
三
平安建设,不做到“万无一失”,就会“一失万无”。短板如何补齐,考验的是执政者的能力和智慧。
一场平安稳定翻身仗怎么打?嘉善打了个样。
高质量发展需要五湖四海的人口流入,近年来,嘉善也面临社会治理的巨大承压——流入人口比例大、密度高、诉求多元,亟需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均、管理幅度过大、基层权责不匹配等现实问题。
人的难题,解决之法就在人内部。从2022年开始,嘉善精准破题,以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821个网格、6851个微网格,治理单元划大为小、分而治之。
抓网格就是抓平安,嘉善县坚持网格“六制”工作法,推进警网深度融合,有效加强问题闭环处置。2023年,嘉善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实现“8个下降”,有效遏制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乱充电等一批长期存在的消防安全、安全生产隐患。这是一场漂亮的平安建设翻身仗,2023年嘉善平安创建工作进入全省前10。
网格员,这是嘉兴人的朋友圈中常常出现一股强有力的“民间力量”。
他们耳聪目明,走街串巷化解矛盾纠纷、排查风险隐患,铺开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的平安大网。如今的嘉兴,已配备“1+3+N”网格团队5.55万人,建成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11498人,创新打造办法一起想、服务零距离、事情一起干“101”社会共治体系。
治理力量从人民中来,治理智慧也从人民中来。
2013年,作为“三治融合”发源地,桐乡率先开展建设试点,在越丰村成立了第一个村级道德评判团,专门评判村情对错与村民德行的好坏,让村民自己教育自己、规范自己、管理自己。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后来“三治融合”写入十九大报告。
一个老旧社区,拥有多大能量?能调动多少资源?为居民办多少事?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给出了惊人答案。这里先后聚集了43家社会组织、2万余名志愿者,十年间共发起 200多场公益慈善活动和43个项目。从小马拉大车到群马齐上阵巧解基层治理难题,去年5月,省委书记点赞的“西山经验”全省通报推介。
嘉兴的城与乡,各有各的“治理经”,但都有一个共性——广泛的群众参与。这也从一个小侧面看见了中国的鲜明底色——人民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四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从安全感到更贴心的安全感,从平安建设到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嘉兴一直在努力。
在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上,这座城市总是会多想一步、多做一步。
有了难题想要找部门,应该打什么电话?基层治理很多时候存在部门职责交叉、边界模糊等问题,群众打电话过去,最怕就是听到对方说,这个职责不在自己部门,打错电话了。
没有打错的热线,只有顺畅的对接。去年以来,创新“民声一键办”工作机制,贯通12345、110、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三方平台,嘉兴群众无论打哪个电话,内部都能无障碍流转,群众的诉求一一得到解决,“一键直呼”“一呼即办”“一办到底”。
企业家做生意,最头疼的往往是碰到盗版等知识产权侵权,举证难、赔偿难、鉴定难。越难啃的骨头越要啃,嘉兴打造“助企安嘉”知识产权保护品牌,破获了一批知产保护大要案,开展“最嘉法护”,做优“安商驿站”,打造最“嘉”营商环境。
还有百姓们最关切的校园安全,嘉兴不仅为孩子们筑起一道身体健康的屏障,还拉起了一条心理健康的防线。实施校园安全协同共治,嘉兴在全省率先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88517885”服务。热线背后汇聚了高校教授、精神科医生、心理专职教师等核心专业力量,24小时全天在线。
跳出嘉兴看嘉兴,跳出平安抓平安,嘉兴的视野放大到长三角。不同地域和法院间,往往存在司法资源不均衡、诉讼服务差异化、裁判尺度不统一,嘉兴上线全国首个跨域审判资源协同应用平台,吸纳江浙沪皖71家法院1880名法官和59名专家入驻,发起评议讨论案件超过1.3万件。
“此心安处是吾乡。”今天的嘉兴,平安,如此清晰可见;平安,如此真实可感。
但我们更明白,平安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守万家灯火,嘉兴步履不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