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物语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海东巨大活力

小智 0

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改革考卷展现在海东各族人民群众眼前:新型城镇化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司法体制改革有效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获得实效……全面深化改革使海东呈现各方齐动、多点见效的良好局面。 三产发展:按下供给侧改革“快进键”

2016年11月29日,作为海东市重点跟踪落实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青海佳韵铝业有限公司投产出铝仪式举行。随着青海佳韵铝业投产出铝,标志着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据了解,南京昌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并购原化隆先奇铝业有限公司,重组青海佳韵铝业有限公司,实施108台电解槽维修技术改造项目并投产,这对于扩大就业、拉动工业用电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化隆县乃至海东市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推动海东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青海康泰再创海东奇迹,世界唯一锻压机压出首只盘类产品;百能储能电池大型储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企业孵化的重要平台;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入驻企业32家……

下一步,海东市将围绕“将园区创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打造“一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两个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的目标,重点推进“强创新、补短板、降成本”为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0年,海东工业园区生产总值(GDP)将突破千亿元,为实现青海省“131”总体要求和海东市“351”战略目标提供产业支撑。

今年以来,海东市互助县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打造青海省现代农牧业示范县。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海东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总任务,以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为方向,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强基础、补短板,着力完善农牧业经营体系,着力激发农牧业内生动力,着力培育农牧业新增长极,着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了农牧区经济持续向好。

在商贸物流业方面,加速建成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综合物流集散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红星美凯龙青藏高原旗舰店、青海闽龙国际建材城等项目建设,三田雍泓建材城项目年内建成……

这些,只是海东供给侧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自海东启动供给侧改革以来,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科教文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部门和行业都在树立改革意识,从供给端入手,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力,解放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

来自海东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通过持续不断加强创新、积极稳妥去产能的“三去一降一补”,海东市工业和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互联网+”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不断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3小项工作取得突破、获得实效。 商事改革:促海东市场主体井喷 时间回到2016年初,在海东市平安区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窗口,工作人员为平安区连社农产品有限公司发放了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杨连印激动地说道:“真是太好了!以前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要跑几个部门,递交很多材料,最快也要十几天。现在办证不再折腾,半天时间就领到了执照,效率就是高!”

来自海东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全市新设企业8885户,新增企业数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数的62%。在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海东市积极推行“先照后证”制度,采取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等措施,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工作效能,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新办企业5349户,同比增长339.61%,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新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135户,同比增长90.97;新办个体工商户15133户,同比增长43%,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进一步简化了程序,全面推进市场主体注册便利化。积极推进了受理环节便利化,大幅简化名称核准程序,放宽企业住所限制,允许市场主体“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了企业经营范围管制,积极推进注册程序便利化。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过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现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积极推进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市场主体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简政放权:海东再造发展新优势 自撤地设市以来,海东市全面落实“五句话”定位和“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崛起”的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更好地助推了海东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在海东市政府网上,点击进入“海东市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各个部门负责的审批项目名称、审批对象、设定依据、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结时限、需提交的材料、承办部门、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内容都一目了然。这是海东市进行政府审批事项改革的成果之一。

政府既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2014年以来,海东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市级和县(区)的关系,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建设法治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府。不仅如此,海东拿出硬章法,通过出台《海东市行政审批问责办法》、在网上和办事大厅公布监督电话、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与单位年度考核范围等方式,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行政,确保“瘦身”后的政府行政许可权力不反弹。

目前,海东市市级政府机构已经完成精简合并,各部门“三定”方案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已公布实施;六县(区)事业单位从改革前的1021个减至913个,总体精简108个;目前,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经过7轮集中清理,完成市级政府承接行政审批事项82项,取消35项,下放93项。这些权限涉及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百姓生活与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司法改革:海东法治建设迈新步 司法改革不但涉及司法机关内部运行机制性改革,还涉及国家、地方体制机制方面改革的内容。自海东市法院、检察院和民和县法院、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地区后,各单位根据相关要求扎实开展试点各项工作。

市中级人民法院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对司法改革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细化的任务及新的要求,继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坚持司法改革方向,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积极主动地抓好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同时,市中院把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庭审作用、变立案审查为立案登记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建立法官终身负责制和责任倒查制等新要求融入司法改革当中,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在司改先行试点工作中,市中院着重建立“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力度、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积极总结经验,为全省法院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奠定基础、积累了更多经验。

海东市中院、市检察院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法定程序认真做好主任法官、主任检察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的选任和行政人员的配备工作;市检察院结合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工作整合内设机构,将原有的13个内设机构整合为8个部(局);全市法院全面铺开立案登记制,工作进展顺利,立案数量大幅度增加,群众反映较好。

通过严格执行省委政法委、省“两院”和市委的统一部署,海东市“两院”和民和县“两院”的法官、检察官遴选考试考核,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遴选考试考核,主任法官、检察官选任、内设机构整合及人员配置,主任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和法官、检察人员责任清单,法官、检察官等人员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各项制度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实现了改革试点与各项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个个壁垒被攻破,一个个难题被解决,改革释放更多红利。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推动改革的决策者,以及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前行的所有海东人,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高端隔热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