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物语

六合农村危房改造获国办通报表扬

小智 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19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扩大内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3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南京市六合区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荣登榜单。

2019年,六合在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数占全市近一半的情况下,5月底在全市率先完成542户年度改造任务,其中,新建翻建267户、维修加固275户。六合农村危房改造为何获得国办点名表扬?有何经验做法可供借鉴?昨日,记者前往实地探访。

全程代办,托起农户“稳稳的幸福”

屋内,橱柜、抽水马桶、淋浴设备等一应俱全,窗明几净……虽然搬进新家一年多了,胡光明依然乐得合不拢嘴。54岁的胡光明,是雄州街道瓜埠中心社区大李组村民,年幼时落下了三级智力残疾,平时仅靠低保收入和打零工艰难度日,家里的两间房逐渐破旧也没钱翻修,沦为危房。

去年,胡光明的房子被纳入农村危房改造,重新翻建。经过近一个月紧张有序地施工,两间瓦房拔地而起。“村干部从头到尾盯着,基本上没让我操心。搬进新房的第一天,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胡光明告诉记者。

胡光明“稳稳的幸福”的背后,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田德有的前后奔忙。作为包户社区干部,田德有从帮忙填写危房改造申请书、登门领取身份证户口簿,到每天查看施工进度、把关工程质量,直至最终看着胡光明住进新房,全程参与。

“区、街、村、户四级签订责任状,实行街镇干部包村、村(社区)干部包户‘双包干’,改造不完成,责任不脱钩,队伍不回撤。”六合区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铭龙介绍,农户只需将危房改造申请书、身份证、户口簿等复印件交到村(社区)便民窗口,最多跑一次,其他由村(社区)安排专人全程代办。针对没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村(社区)还指定专人上门取件、做好服务,让农户少跑腿。

竣工验收,农户先把首道关

雄州街道砂子沟社区吕庄组低保户杨成发患有腿部残疾,一直没有结婚,目前跟84岁的老母亲郑秀英相依为命。两人居住的房屋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门窗损坏、墙体剥落,急需维修加固。去年2月,施工队入驻展开建设。其间,看着杨成发家里破旧的灶台,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文新提出拆除大灶、改用煤气。“我们烧了几十年的大灶,用煤气可能不习惯。”对于这一提议,郑秀英心生疑虑。

猜透了老人家的心思,王文新还是拆除了大灶,但要求施工人员砌了一个新灶。如今,杨成发和母亲依然生火做饭,烟火气十足。“烧大灶是老人家多年的生活习惯,既然她坚持,我们保留意见。”王文新说。

六合区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管理科科长余家明告诉记者,六合明确改造的危房要达到有功能分区(厨房、卫生间等)、有水电入户、有简易装修、有入户道路、有宜居环境“五有”标准。“部分农户不习惯把卫生间放在室内,我们也尊重他们的意愿,把这一功能区设在户外。”余家明说,危房改造竣工验收,农户先把首道关,遇到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即可要求整改,完全满意后,街镇、区级部门才会相继入户验收。

配备家具家电,温暖送到农户心坎上

去年农村危房改造时,家住程桥街道唐楼社区刘李组的李为强犯了愁,他的妻子、弟弟均没有劳动能力,还有一个女儿正在读书,全家仅靠他打零工支撑,入不敷出,根本拿不出钱翻建房屋。“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街道给予一定帮扶,并联系爱心企业捐资,李为强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街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丁家全说。

在六合,像李为强这样虽有补助也无法出资进行危房改造的特殊家庭并不是个例。六合按照“一事一议”程序和“一户一策”原则,由所在街镇、村(社区)给予最大支持,在各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3000—5000元的帮扶,确保大家告别危房、住上暖心房,同时,对于其中的95户残疾人家庭,按照户均3500元标准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让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雄州、龙池等街镇、社区还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需求,配备了冰箱、电视机、桌椅、床等家电家具,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农户心坎上。

国办下发通报中明确,2020年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在安排中央财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或倾斜支持。六合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农村新增危房,发现一户,及时改造一户,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敬清 倪缪康 通讯员 张小超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