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室内门生产厂家
文章目录:
1、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2、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3、垃圾分类好 废品变成宝——河南省兰考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纪实
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
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 题: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甘泉
这是河南兰考张庄村附近蜿蜒的黄河河道(6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河南兰考张庄,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贫困凋敝。
跨越两个世纪,是共产党人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乡亲们说:“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如同中国成千上万个张庄一样,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张庄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出张庄 回张庄
祖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66岁张庄村民游文超,长得方正抖擞,讲话中气十足。但说起记忆中的黄河,他总是不由得皱起眉头。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就在这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在张庄村!
风沙劫掠,沙丘连绵。刻在游文超脑海中的故乡,除了沙,还是沙。“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忆当时情形,有时风沙把门堵住了,只能从窗户爬出去。据兰考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除了风沙,还有饥饿。“春天饥荒最厉害,人都饿得孬孬儿地。”游文超说,乡亲们吃完槐树叶儿吃榆树,吃完榆树吃杏树。“吃得树上不长叶,春天没个春天样儿”。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多的时候村里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兰考逃荒大军中的一员。
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游文超(前排右)一家三代人在小院内合影(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兴奋得站了起来。
焦裕禄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地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了,焕发出空前的热情。67岁村民姬万说,他的姐姐姬素花是当时“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十二三岁的游文超是张庄村参与劳动年纪最小的一个。“那时候放学了,书包一摘,就去翻淤泥压沙。”游文超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情景,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工,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到了1965年张庄的风沙基本治住了,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小麦亩产从以前的三五十斤,增加到近200斤,张庄人真正结束了逃荒的历史。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种下的槐树老了,村民又改种桃树;桃树老了改种杨树。三茬树种下来,绿色扎了根。如今的张庄村,夏天绿树成荫,良田规整,俯瞰一片澄碧。
如今风沙没了,游文超的皱纹还在。不过,他有自己的新解:“脑门上的皱纹多,是以前过苦日子愁出来的;脸上的皱纹多,是现在好日子笑出来的。”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委会,讲解员在介绍“村民笑脸墙”(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不再漂泊的年轻人:再回张庄已是“康庄”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张庄人“一出张庄”,是为了逃离饥饿;那么进入新世纪,张庄人“二出张庄”,则是为了摆脱贫困。
张庄人虽然治住了风沙,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申学风说,2000年前后张庄人纷纷外出,最多时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动的都出去了。
游文超的儿子游向东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2000年,20岁出头的他到了兰考县一家铝合金厂。6年后,年过五十的游文超也走出张庄。“内蒙古、青海、云南、广东……坐着修锅炉的卡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游文超说,“内蒙古冬天冰吊子一尺多长,广东山里的蚊子斗大一只。”不是不想家,可农村太穷,有家难回。
2011年,游文超儿子因腰椎间盘损伤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经损伤瘫痪,为治病向亲戚邻居借钱借了个遍。最后一次看病,只剩2000元,实在借不来钱了。游文超和老伴以泪洗面。
风沙没有压垮父辈张庄人,贫穷也压不垮这一代张庄人。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赴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面对总书记嘱托和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张庄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帜下。这一次,他们向着贫困发起决战!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在当地的食用菌企业车间内采摘褐蘑菇(6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4年来,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正在彻底改变黄河边上这个村庄的经济社会面貌:当地引进一家专门生产褐蘑菇企业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产品70%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轻妇女在村头扶贫车间生产袜子,上了年纪的人聚在“布鞋坊”纳鞋底,每双能挣100元…… “现如今厂子多、机会多,张庄村民不是‘就业’而是‘择业’,工作还要挑一挑哩。”申学风说,三四年间,村里外出务工从以前近千人减少到现在700人左右,从趋势看往后返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同张庄一样,游文超一家也恢复了生机。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健康扶贫政策帮扶下游文超儿子和老伴身体相继恢复。2016年春,刚刚摘掉贫困帽的游文超,召集儿子儿媳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将老屋改造,发展民宿旅游。
几位自行车爱好者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中骑行(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瞄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近年来张庄美化乡村环境,先后建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农村干部学院等,如今张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游向东和媳妇儿决定就在家乡创业。他们通过扶贫贷款等方式筹集20多万元对老房子进行改造。当年6月“游家小院”开张,4间民宿每年有近八九万元收入。“按照小康标准来算,我们家6口人需要10多万元收入,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游文超充满信心。
回望60年,游文超不由感慨: “张庄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张庄变迁的密码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张庄。
一心奔小康的张庄人思考着一个新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禄那时候,干部到张庄参加劳动,吃住在俺家,钱粮一个不缺。”游文超自己也是老党员。他说,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焦裕禄时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作风的转变,是群众信心的来源。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村民在整理自家经营的民宿的客房(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游文超是村里第一个将院子改造成民宿的农家,最近村里要规划美食街,他的儿子又是第一个响应。“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信任。”来自中国证监会的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说,“要赢得村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干实事儿。干了实事儿,群众看在眼里,才信你,跟你走。”
目前张庄村2000多亩耕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流转率超过60%。兰考同时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仅张庄这两年,先后为49户农户发放贷款217万元,带动一批农户发展兰考蜜瓜等特色种植养殖。
在河南兰考张庄村,一位年轻的“新农人”在大棚内采摘兰考蜜瓜(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改革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性,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想象力。
“以前没想到空心院修修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没想到蘑菇还能像韭菜一样去种……”游文超说,现在张庄人啥都敢想了。种植养殖专业户发展了兰考蜜瓜、莲藕、花果采摘园、南美白对虾养殖……还有几户搞旅游的村民甚至养起了孔雀,用来吸引游客。
游文超的新工作是为村巷道路管护花草。“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背着手行走在黄河边上,游文超的手机彩铃声音洪亮,似乎整个张庄村都能听得见。
这里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
河南兰考张庄,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上一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贫困凋敝。
跨越两个世纪,是共产党人让这里的山河图景、贫困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乡亲们说:“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如同中国成千上万个张庄一样,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个新时代的新张庄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村庄老人口述史:出张庄 回张庄
祖辈生活在黄河边上的66岁张庄村民游文超,长得方正抖擞,讲话中气十足。但说起记忆中的黄河,他总是不由得皱起眉头。
160多年前,黄河于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就在这最后一道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在张庄村!
“刮风时,张口说话都是一嘴沙子。路北播种子,路南收庄稼。”游文超回忆当时情形,有时风沙把门堵住了,只能从窗户爬出去。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这是当时这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庄村支部书记申学风说,多的时候村里有1/3的村民外出逃荒要饭。
游文超的父母也是兰考逃荒大军中的一员。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张庄。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兴奋得站了起来。
焦裕禄把这套治风沙办法称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地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逃荒的人纷纷回来了,焕发出空前的热情。67岁村民姬万说,他的姐姐姬素花是当时“铁姑娘战斗队”队长,有的姑娘定好了婚期也取消,她们发誓不把风沙治理好不结婚!十二三岁的游文超是张庄村参与劳动年纪最小的一个。游文超清晰记得那时候的情景,数万名干部群众齐上工,红旗飘飘,场面壮观。到了1965年张庄的风沙基本治住了,农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年种下的槐树老了,村民又改种桃树;桃树老了改种杨树。三茬树种下来,绿色扎了根。如今的张庄村,夏天绿树成荫,良田规整,俯瞰一片澄碧。
不再漂泊的年轻人:再回张庄已是“康庄”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张庄人“一出张庄”,是为了逃离饥饿;那么进入新世纪,张庄人“二出张庄”,则是为了摆脱贫困。
张庄人虽然治住了风沙,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截至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申学风说,2000年前后张庄人纷纷外出,最多时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基本上干得动的都出去了。
游文超的儿子游向东就是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村民。2000年,20岁出头的他到了兰考县一家铝合金厂。6年后,年过五十的游文超也走出张庄。
2011年,游文超儿子因腰椎间盘损伤病倒了,2012年老伴又因神经损伤瘫痪,为治病向亲戚邻居借钱借了个遍。最后一次看病,只剩2000元,实在借不来钱了。游文超和老伴以泪洗面。
风沙没有压垮父辈张庄人,贫穷也压不垮这一代张庄人。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赴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面对总书记嘱托和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张庄人再一次聚集在旗帜下。这一次,他们向着贫困发起决战!
4年来,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正在彻底改变黄河边上这个村庄的经济社会面貌:当地引进一家专门生产褐蘑菇企业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产品70%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年轻妇女在村头扶贫车间生产袜子,上了年纪的人聚在“布鞋坊”纳鞋底,每双能挣100元…… “现如今厂子多、机会多,张庄村民不是‘就业’而是‘择业’,工作还要挑一挑哩。”申学风说,三四年间,村里外出务工从以前近千人减少到现在700人左右,从趋势看往后返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同张庄一样,游文超一家也恢复了生机。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健康扶贫政策帮扶下游文超儿子和老伴身体相继恢复。2016年春,刚刚摘掉贫困帽的游文超,召集儿子儿媳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将老屋改造,发展民宿旅游。
瞄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近年来张庄美化乡村环境,先后建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农村干部学院等,如今张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回望60年,游文超不由感慨:“张庄能有这么大变化,最感谢两个人,焦裕禄带咱治了沙,习总书记领咱脱了贫!”
张庄变迁的密码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有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张庄。
一心奔小康的张庄人思考着一个新问题:人还是那些人,为啥这几年就能翻了身?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焦裕禄那时候,干部到张庄参加劳动,吃住在俺家,钱粮一个不缺。”游文超自己也是老党员。他说,这些年,通过群众路线教育、脱贫攻坚,焦裕禄时代的干部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作风的转变,是群众信心的来源。
游文超是村里第一个将院子改造成民宿的农家,最近村里要规划美食街,他的儿子又是第一个响应。“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信任。”来自中国证监会的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说,“干了实事儿,群众看在眼里,才信你,跟你走。”
目前张庄村2000多亩耕地通过集中流转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流转率超过60%。兰考同时也是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仅张庄这两年,先后为49户农户发放贷款217万元,带动一批农户发展兰考蜜瓜等特色种植养殖。
改革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性,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想象力。“以前没想到空心院修修还能吸引城里人来,没想到蘑菇还能像韭菜一样去种……”游文超说,现在张庄人啥都敢想了。种植养殖专业户发展了兰考蜜瓜、莲藕、花果采摘园、南美白对虾养殖……还有几户搞旅游的村民甚至养起了孔雀,用来吸引游客。
游文超的新工作是为村巷道路管护花草。“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背着手行走在黄河边上,游文超的手机彩铃声音洪亮,似乎整个张庄村都能听得见。
(据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 记者刘雅鸣、甘泉)
垃圾分类好 废品变成宝——河南省兰考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纪实
建筑垃圾找个家,堆山置景搞绿化;秸秆柴草找个家,集中积肥上庄稼;破旧衣服找个家,收集打捆卖钱花;有害垃圾找个家,单独收集销毁它;其他垃圾找个家,收集清运把电发;金属塑料找个家,回收加工价值大……在河南省兰考县流传着这样一首垃圾分类的顺口溜。给垃圾分类,加以资源化处置,如今在兰考成为了“时尚”。
秋日里,行走在兰考大地上,干净整洁的道路,房前屋后收拾的井井有条,闻不到异味,看不见污染,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垃圾收集车穿行于各乡村之间。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介绍,近年来,我们紧扣“收集分类化、运输减量化、处置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垃圾收运处置“兰考模式”,探索建立了一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收运处置体系。
以政府引导为方向,统筹实施垃圾分类和农村保洁工作
在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每家门口都放着一个两色分类小型垃圾桶,村口路边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栏、垃圾分类点。“现在邻居们都自觉把垃圾分类装袋,投到门口的垃圾箱内,这几年我们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大街小巷都见不到一点垃圾。”村民张平感慨地说。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就在几年前,“垃圾围村”还是困扰代庄村的“老大难”问题。“为解决村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造成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三清一改’、垃圾分类等行动,在村内设立垃圾临时堆放点,要求村民将垃圾统一分类堆放。”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介绍,我们逐渐走出了解决垃圾从源头分类减量、分类堆放的问题,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代庄村的嬗变要得益于兰考县持续不断地财政投入,建起了一支专业保洁队伍,落实好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近年来,兰考县通过整合农业、环保等专项资金,在全县16个乡镇(街道)建设一体式垃圾中转站40座,购置容量40升户用分类垃圾箱10万个、干湿分类240升垃圾桶2万个,垃圾压缩运输车100辆、垃圾分类电动三轮车600辆等,增强了环卫机械化作业和垃圾分类能力;同时,按照每1000人配备3名保洁员的标准,在全县配备保洁员2720名,组建美丽家园管护员队伍,提高了村庄保洁、垃圾收运和公共设施管护水平。
除了完善垃圾分类的“人、财、物”之外,兰考县还采取了支部结对、爱心公益超市兑换奖品等激励措施。在惠安街道爱心超市,拿着积分卡前来兑奖的群众络绎不绝。据介绍,为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兰考县逐步摸索出了依托爱心超市这个载体,以发放积分券兑换物品的形式,全面提升村民保持庭院整洁、按要求堆放生活垃圾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爱心超市兑奖活动只是政府引导的,调动农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一种方法。”兰考县委农办新农村培训中心主任任惠民说。
同时,兰考县还建立了严格的县乡村三级监管体制,由县级层面,组织相关部门每周巡查指导各乡镇(街道)环卫保洁、收运处理工作,将结果纳入年底目标考核成绩;乡级层面,各乡镇(街道)成立专业队伍,对辖区内保洁公司作业情况每天进行督查,落实奖惩措施;村级层面,明确一名村“两委”干部监督村内环卫工作,对村庄内外、主干道两侧的卫生进行巡查和监管,切实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农村保洁工作落实到位。
以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处置
在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兰考县兰阳镇废弃物分质高值化利用处置中心内,由周边运送而来的垃圾正在这里进行精细化分类,并按照垃圾的不同种类配置了各种处置设备。工作人员介绍,分拣设备可将混合垃圾进行分拣后,堆放在不同的区域;一机两箱水平压缩设备可将不可回收物进行堆积压缩,然后由垃圾清运车运到光大环保进行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可将餐厨垃圾分拣、脱水、主体发酵、气体除臭净化、油水分离等处理后,最终变为价值极高的“生物有机肥”……
为合理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兰考县经过不断地努力完善,先行先试,形成了生活垃圾从产生到户的前端细化分类,到村级收集转运到中端科学分拣,再到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垃圾末端多元处理的完整闭合链条和长效管理机制。资料显示,目前,全县全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9.86万吨,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处置率达6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在兰考县,农户按“干湿垃圾”分类投放,保洁员对各类废弃物进行精细化分类。其中,对村内收集的厨余、瓜果等含水量大的湿垃圾就近在村级废弃物分质收集处置站内粉碎、脱水后进阳光棚堆肥;建筑垃圾暂存于站内堆放处,用于群众垫坑、垫路调节使用;树叶、杂草、秸秆量少时,站内粉碎堆肥,夏秋两季量大时,集中分类收集转运至乡级处置中心。同时,将原有垃圾中转站扩建为“城乡废弃物分质高值化利用处置中心”,对转运过来的垃圾进行分拣分类,根据用途和价值,对精分后的垃圾进行初加工,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与附加值。
在垃圾末端处理上,兰考县根据不同的垃圾类型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带动了一大批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
在兰考静脉产业园,光大环保项目日处理不可回收生活垃圾400余吨用于发电;在沐桐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可对电子废弃物及其他金属等有害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瑞华电力秸秆发电厂每年消纳农业废弃物32万吨、发电2亿度;嘉宏环保科技公司日处理废旧塑料、钢材320吨,制成工艺品及衣服填充棉,每吨利润与混合塑料相比提高1000元;德盛泥浆厂回收破旧衣物生产油田钻井封堵剂,年处理1万余吨;鼎丰木业收集树枝、废旧木材和锯末等制作刨花板,生产高档家具板,年销售收入8亿元。
记者在光大环保发电项目现场,见到普通生活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焚烧,转身一变成为宝。“生活垃圾被运送到垃圾库,经过发酵后,‘干的垃圾’被吊送入焚烧炉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每吨垃圾发电量达300千瓦时。”项目生产运行部副经理李勇说,就连焚烧后的废渣也是宝,除了可以提取出铁、铝等金属,剩余的废渣还能作为建筑用砖的材料。
以群众参与为基点,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形成固定模式
废电池、旧衣物、废金属等,曾经令人头痛而又无法合理处置的垃圾,如今在代庄村很多村民眼中变成了“香饽饽”。“村里设立了垃圾兑换奖品点,群众可以把平时积累的可回收垃圾兑换成生活用品,在俺们这儿,四节废电池就能给孩子换个笔记本。”张平说,这种方式真正让大家参与到垃圾分类之中了。
为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兰考县很多地方和代庄村一样实施了“四抓”行动。“抓大”,通过广播和网络宣传广而告之,组织垃圾分类培训有奖听课、答题等活动,营造垃圾分类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抓小”,通过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抓多”,抓住目前村里的大多数,把留守妇女和老人集结起来,通过“广场活动”集中宣讲和推进垃圾分类;“抓少”,依托“党建一拖四”模式,充分发动党员、群众代表这些少数关键,带动全村农民群众推进垃圾分类。
在东坝头镇张庄村,每天早上5点到6点,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义务打扫村内道路,党员干部还上门入户、现场示范,指导农户自行做好分类。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每天自觉打扫房前屋后卫生,主动对自家庭院进行绿化美化,全村人一起打造了干净整洁的“梦里张庄”。
在麦收、秋收、春节等重要节点,张庄村还开展了以清理垃圾、柴草、农作物废弃物等为主的集中清零行动。通过村头宣传画、村内大喇叭等通俗易懂、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垃圾分类投放,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和广泛参与。目前,全村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100%,村里还选出“美丽庭院”55户、文明户50户、示范户20户,激发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美丽庭院的热情。
垃圾分类工作贵在实效,贵在坚持。在探索之中,兰考县还引入了北控城市服务集团公司和河南美丽家园环卫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负责16个乡镇(街道)及所辖村庄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管理等工作,目前,基本建成了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
几年来,兰考县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如今的兰考变得干净整洁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变强了。蔡松涛表示,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持之以恒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把兰考建设得更加干净整洁美丽,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