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东三省交流干部南下考察
文章目录:
1、用音乐打开山里孩子的世界2、他,在马路上一“站”就是27个春秋3、《法治日报》:他是十字路口永远闪亮的“红绿灯”
用音乐打开山里孩子的世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新学期第一节音乐课,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特岗教师李兵兵教学生们唱的是《彩色的中国》。窗外,群山巍峨,满目苍绿。课堂最后一排,坐着李兵兵的恩师、同事他艳娥。
11年前,也正是在这所中学的音乐课堂上,这个内向、羞怯的乡村少年坐在讲台下,遇到了新学期的音乐老师他艳娥,“从此,我的命运被完全改变了”。
李兵兵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老师的场景:23岁的他艳娥穿着红色上衣,一脸微笑地出现在课堂上,弹着钢琴,教学生唱《七子之歌—澳门》。秋日的暖阳洒在她的脸上,歌声飘过窗去,在校园上空回荡。
彼时,他艳娥刚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当时的李兵兵性格沉默而敏感,成绩落后,甚至没有自信能读完初中,准备随时辍学去打工。
在他艳娥的课堂上,李兵兵知道了和弦、声部,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还是一种能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媒介,有穿透内心的魔力。“这简直太神奇了!”李兵兵感觉内心有火把被点燃了,一下子喜欢上了音乐。
他磨着妈妈买了当时流行的随身听和磁带,在上下学路上、在帮妈妈下田劳作时、在盼着外出务工的爸爸回家时,音乐成了他最好的伙伴。
“都说老师的教鞭下有爱因斯坦和牛顿,我觉得我的课堂上也有莫扎特和贝多芬。”他艳娥说,作为教师,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要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给学生们以鼓舞和指引。
也正是他艳娥的鼓励,李兵兵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的窗户。“他老师说我的音色很好,对音乐很有领悟能力。”李兵兵说,音乐就像“锤子”,打破了自己的“蛋壳”,让他走出封闭的自我,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经过他艳娥的指导,李兵兵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上台后,他从容自信;下了台,“小帕瓦罗蒂”的称号在学校传开。
自此之后,李兵兵便常常到他老师办公室,把自己画的简谱拿给她看,向她讨教发声技巧。人自信了,性格开朗了,歌也越唱越好,李兵兵感觉有束光照向内心,照亮了自己。
很快,李兵兵的文化课成绩也跟上来了。辍学的念头消失了,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也从班级落后提升到年级前三,他想走得更远,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2015年,李兵兵被青海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录取,第一次走出了临夏的大山,来到了大城市西宁,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更大、更丰富的世界。
4年后,李兵兵大学毕业了。他想到了那些和他一样的大山里的孩子,于是,他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以特岗教师的身份返回母校,同昔日的恩师他艳娥做了同事。
“你们认识他艳娥老师吗?她也是我的老师。”每当新学期开学,面对新生,李兵兵总是用这句话做开场白。李兵兵认为,这是在提醒自己,要像他艳娥那样,不光给学生带去知识,还要带给他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认真呵护每一个山里孩子。
他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于是,他在课堂上,除了教孩子们唱歌,还会和孩子们分享他读大学时的生活,讲述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考出去。课堂外,他会带孩子们去操场谈心,给他们拍集体照,翻山越岭家访,用耐心和爱心去培育每个孩子。
于是,和他艳娥一样,李兵兵的办公桌上也出现了小纸条、苹果和贺卡,学生们开始热切期待上音乐课。
从最开始的“李老师”到“兵兵老师”,再到“兵哥”,一年下来,学生们对他的称呼也在变,李兵兵和这群孩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兵哥,兵哥,能再给我们唱首歌吗?”下课了,学生们围了上来。李兵兵希望借助音乐这把“锤子”,把更多孩子的“蛋壳”打破,让他们走出大山,见识更大的世界。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6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于珍 张婷 杨文轶 武冰洁
他,在马路上一“站”就是27个春秋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李光明、范天娇
编辑:杨思淼
<
《法治日报》:他是十字路口永远闪亮的“红绿灯”
他是十字路口永远闪亮的“红绿灯”
追记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庐阳大队
一中队中队长华杰
清明将至,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内的警魂墙上增加了一个名字——华杰。他是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庐阳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入警27年,他在马路上一“站”就是27个春秋,无怨无悔。
“我认识他,他是累死的!”摸着警魂墙上这个新刻的名字,一名前来警魂墙献花的市民不禁潸然泪下。
华杰所在的执勤点位是合肥市三孝口及其周边区域,地处老城区中心地带,是合肥最繁忙的交通路口之一,这么多年来,他忙碌的身影早已刻在了过往司机、周边群众的心中。
3月16日12时许,华杰在执勤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
他没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带着无尽的不舍离开了,离开了他心爱的家人、同事、朋友,离开了他深爱的三尺岗亭,离开了他钟情一生的那身警服。但是,他没有遗憾:告别仪式那天,很多群众特意赶来,当灵车途经三孝口时,正在岗位上执勤的同事列队向他敬最后一次礼,路上群众目送他安静地离去。
他对自己没有“例外”
在一中队有个惯例:每天上午6时50分左右,20多名队员的手机会齐刷刷地收到一条信息,详细安排每名当班执勤人员的点位工作。
每当收到这条信息,华杰的“小徒弟”、辅警王睿就知道,华队已经给大家烧好开水,整理好内务,等着大家开晨会了。
“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岗,无论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一早6时40分左右就会出现在岗亭里,遇到雨雪天等恶劣天气,还会来得更早。”在王睿的记忆里,华队没有过“例外”。
虽然刚调到中队才4个月,民警李兵兵已经对华杰的责任心由衷敬佩。“他会提前一天把勤务安排写在笔记本上,细到每位民警、辅警,每个点位该干什么都明明白白的,在我们到岗前就通知到每个人,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效率也特别高。”李兵兵说。
华杰所在的一中队辖区地处合肥市庐阳区中心地段,长江中路、金寨路等城市主干道横贯其中,有着巷多、人多、车多、交通高峰点多、交通施工多“五多”特点,交通管理压力和难度都很大。华杰定下了上岗执勤“三个一样”的“铁律”,即: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高峰平峰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他从来都是带头执行,时刻注意做好表率,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平均工作时长达12小时以上。
华杰对工作较真,但也有“破例”的时候:有的老同志体力不好,就给他们尽量排白班;有的同事家里孩子还小,加班后会安排调休……只不过这个“例外”,他从来没有留给自己。
其实,如果这次他对自己有个“例外”,也许他不会这么匆匆离去。
3月16日早晨6时40分,华杰第一个到岗亭,等大家到齐后,7时05分开了个简短的晨会。会后,大家按照事先定了的勤务计划分头开始巡逻指挥。一天的工作一如往常。但是,因为查酒驾,华杰一直查到凌晨两三点钟,6点钟他就起床上班了。
“当晚突然降温,风很大,看到他脸色不好,我就推他上车休息,才20分钟不到他又出来了。”李兵兵难过地说。
9时20分左右,王睿回到岗亭,透过窗户,看到华杰倒在椅子上,情况不妙。
“我跑进去看到他已经昏迷了,怎么叫都没有反应,我想把他扶起来,却怎么都拽不动。”回想到这一幕,王睿紧握着拳头,声音又一次哽咽了。
尽管同事们立即将华杰送往医院抢救,但还是没能等到奇迹发生。华杰走了。
他的执法很有温度
“华队是我来单位后,接触的第一位警察,也是一个特别热心肠、特别好沟通的警察,有难事找他,他一定会尽心帮你。”听闻噩耗,中财集团合肥金融广角办公室主任刘晓君红了眼眶。
刘晓君与华杰认识,就是起源于一件难事。她所在的公司负责重新开发位于环河路与长江路交口的中财大厦,许多企业来参观后都有意愿入驻,唯独就是对大厦停车有顾虑。
老城区停车资源紧张,车位得怎么“挤”出来?情急之下,刘晓君找到了华杰求助,没想到华杰一口就应了下来。
“他帮我们规划停车场,设计出循环停车方案,解决了大厦停车难问题。”刘晓君说,就在华杰去世前一天,他还答应要来帮忙看看共享单车占道现象,没想到再见竟成了永别。
在合肥市安庆路第三小学副校长王燕看来,华杰就是学生安全的“防护栏”。每周一的早上,虽然她会比平时早一点赶到学校,但比自己更早的是华杰。
“一米八三大高个的他穿着反光背心,站在校门口执勤,特别显眼。”王燕来学校3年,就看到华杰风雨无阻地在岗3年,其间学校门口没有发生一起交通安全事故,学校也没有收到一起学生家长对交通管理的投诉。
更让王燕敬佩的是,华杰的执法充满温度。
“老城区停车位比较紧张,有些居民周末会把车停在校门口附近,周一上学还未及时驶离。华队每次都会打电话,挨个通知车主尽快驶离。”王燕和学生家长路过校门口时经常能看到这一幕。
开始,有的家长不理解,认为这样力度不够,不如贴张罚单有威慑力。但华杰会耐心地作出解释,执法应该张弛有度、宽严相济,对这种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以柔性的方式执法不仅体现了法治的温度,更传递了对群众配合执法的信任,比简单生硬的处罚往往更有效果。
“他的这一举动,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这让王燕和家长们对执法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华杰因工作成绩突出,曾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个人嘉奖4次,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他钟情于一身警服
但是,华杰也有“不好说话”的时候,在捍卫执法威严时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有一次,华杰依法查纠一名闯禁区的货车驾驶员,当他正准备开具罚单时,驾驶员偷偷递给华杰一个空的驾驶证皮套,里面塞了钱,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免予处罚。
华杰果断拒绝,严厉地批评了驾驶员,依法按照上限处罚。
“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已经流淌在华杰的血液里,滋养着他永不褪色的初心。
由于交警工作的特殊性,部分交通参与者想与交警套个近乎,以求行个“方便”。“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你伸出一次手,就会伸出第二次。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这种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筹码。”华杰一直在中队反复强调,在铁规禁令前,每个人都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华杰又瘦又高,穿上警服身姿挺拔,很多公安交警宣传里都有他的身影。华杰特别钟情这身警服。
“爸爸对这身警服真的非常珍爱,每次洗警服前要将所有警衔、领章逐一摘下,洗完还要熨烫平整,保持警容风貌。”华杰的儿子华博昂说,之前对父亲这么做,没有特别感受,如今对考进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就读的他来说,更加理解父亲这么做的深意:警服是警察的象征,警察的荣誉高于一切。
27年来,华杰就是这么默默无闻地“站”在路上,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他的身影在车流穿梭、人群熙攘中坚定伫立,犹如十字路口一架永远闪亮的“红绿灯”。
??????来源 |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