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荔 的 路
原创 | 王小民
东同州、西凤翔,大荔以襟三河带众山、控三秦守西京之险要,自古便为联接秦晋、畅通甘陇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东府大邑,誉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美称。
起于周秦 盛于汉唐
道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命脉的重要角色,数千年来也一直未变。大荔古道发展史,绝大部分与蒲津关(周、秦为蒲阪津,汉名临晋关,唐称蒲津关,宋改大庆关)有着密切关联。周文王断“虞芮之讼”,开辟周原至大荔(芮)、山西平陆(虞)的路线。后来武王建都丰镐,丰镐通往各诸侯国的道路,其中就有芮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结束诸侯割据后以“车同轨”推动广修驰道,其中东北方干道由国都咸阳出发,经高陵、栎阳、重泉(今蒲城东南)、临晋(今大荔),从蒲津关渡河经蒲阪(今山西永济)至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大荔由船舍渡洛河入境,东行至县城,然后经长安屯、平罗、朝邑,行至蒲津关出境。秦驰道平坦之处宽五十步(约69米),隔三丈(约7米)栽一棵树,道旁夯筑厚实,中间专供皇帝出巡车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返回时,便是经由蒲津关渡河沿东北方干线回到咸阳。汉代的长安、临晋、河东道,唐代的长安、同州道,基本上都沿用了这条干道。唐代蒲津关附近道路除周秦古道外还有4条马车路,分别是大荔县城出北门北行,经上吕、义井至澄城;出西门西南行,由谷多下坡,经布头、吕阳、羌白、下寨至渭南。朝邑县城出南门,经窑前、市子、大城子至潼关;出北栅栏北行,经步昌、鲁坡、两宜至合阳马车路,人称“小官路”。
明清相携 水陆并茂
明清是大荔陆路交通大发展时期,大荔县城通往邻县合阳、蒲城、澄城均有大道,朝邑县城亦是如此。此外,朝邑南行经北阳洪、上官、仓头,经仓西渡渭河直通华阴的古驿道颇为有名,唐国公李渊于隋大业十三年(617)自太原出发灭隋,均自河东郡城(今山西永济)渡蒲津关西进取长安,在西寨南门外留下“西秦通衢”遗迹。
大荔作为千年水陆码头,久负盛名的是水路交通。约4100年前,黄河、渭河通航。《尚书·禹贡》载,昆仑、析支、搜渠等西戎各族用出产的美玉、美石、珠宝等作为贡品,在甘肃西南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装船,航行到龙门、西河(韩城至潼关间黄河),与从渭河而下的船只会合于渭汭(今三河口)。黄渭洛“三河”大荔境内总流长250多公里,在生产力落后、陆路尚未发达之时,舟楫之便对大荔土特产的输出、京广杂货的输入,沟通秦晋豫物质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隋代引渭水凿渠名为广通,储粟转运于永丰仓,然后达于关辅。唐代水路通行则装船漕运,水浅则寓粮于仓,经黄河、渭河运抵长安。清代山西的煤、铁和盐通过汾水进入黄河运至潼关,再进入渭水转入洛河,百姓所需大部分有赖航运进入大荔。民国时期,黄、洛、渭航运仍起着重要作用,仅民国十九年(1930)“三河”航运物品总量接近4.4万吨。 建国后,民营转国营,公路铁路替代,航运业逐渐萧条,更因1963年洛渭河道淤积航道不通而被迫停止。
民国奠基 今世辉煌
民国时期,陕西省八区专员公署设大荔,先后修建了大韩、大华、大朝、大蒲等五条公路。其中北京至昆明公路(渭大韩公路、108国道)域长41公里,朝邑经大荔至蒲城公路(朝蒲公路)域长31公里。大(荔)华(阴)公路域长15公里,原线北起点为今县城南关牌楼,于右任题写的“大华公路纪念碑”屹立,后西移到今大华路口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大荔交通环境大提升,渭大韩公路干线穿越县境,与通往蒲城、华阴和本县各乡镇的地方支线、乡村道路纵横交错,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同时,西韩铁路亦途径县境北缘,从而对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2014年大(同)西(安)高铁的开通运行,韦罗高速公路将连(云港)霍(尔果斯)、(北)京昆(明)高速接为一体,以及沿黄旅游专线全线通车,实现了大荔出境道路全高速,更使经济社会步入了高速高铁发展期。目下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220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大西高铁、108国道、242国道为主骨架,以大朝旅游专线、沿黄观光路、202省道为一般干线,其他县乡道路为基础的“七纵七横”大路网格局。大荔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通达里程均居全省、全市之首。如今,驱车行驶在美丽城乡之间,处处可见高标准水泥路、柏油路跨镇越县、连接乡村,拉运冬枣、蔬菜、水果的外地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荣。
路通业兴,誉满同州。四通八达的路网为经济腾飞架设起高速跑道,已成为大荔社会民生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把新鲜“血液”输向四面八方,助推全域农业公园创建驰名神州。
来源:美丽大荔(美篇)
时间:2018.07.25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