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铝合金门窗隔热厂家
文章目录:
1、别放过酒店那一扇扇“纸芯防火门”2、钢铁“引擎”助力凉山州绽放新“蜀”光3、和谐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六
别放过酒店那一扇扇“纸芯防火门”
作者:斯远
5月19日,国务院安委办暗查暗访组在山西长治市突击检查一家酒店时发现,该酒店防火门用纸填充。面对调查,经营者谎称一住宿区域还未投入使用,不料下一秒被服务员当场揭穿。此外,该酒店还存在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损坏等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问题,暗访组责令该单位及时整改。
用于隔热防火的防火门居然填充纸芯,令人惊诧。这样的“纸芯防火门”究竟能防什么火、隔什么热?
防火门并不是一个生僻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酒店等关乎公共安全的场所,防火门就是救命门。此前已有很多正反例证证明,防火门是不是质量过硬,确实关乎生命安全。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防火门分为隔热防火门(A类)、部分隔热防火门(B类)和非隔热防火门(C类)。归档亦明确,防火门门扇内若要填充材料,应采用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如果说纸芯也能防火,那可真是稀奇了。我国防火门行业经过十几年发展,产品质量和性能早已没有问题。无论是从经营方把关,还是从消防验收等,均不应该出现此类疏漏。
所有的消防问题都不是孤立出现的。此次国家安委办突查,同样也发现了应急灯和疏散标志等“小问题”。这也表明,至少在这个酒店,至少在此类酒店,至少在长治这个地方,消防安全意识与消防安全管理是存在缺失的。
祸患常起于忽微。每一个“小问题”,都对应着安全的大漏洞,都不可轻忽。今年3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众鑫大厦遭遇火灾,过火面积1545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三千多万元,而据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认定书,起因竟然是一个烟头——“未熄灭的烟蒂等引燃平台西南角的纸质包装物、树叶等可燃物,进而引发大厦外墙保温材料和铝塑板造成火灾”。
也不仅仅是“纸芯防火门”,国务院安委办这一轮暗查暗访,分赴多地对煤矿、危化品、钢铁等重点行业领域进行暗查暗访,发现了诸多问题,如陕西部分企业风险评估报告造假,攀枝花市煤矿矿长一问三不知只说“我脑壳懵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有关各方,安全无小事,惟有防微杜渐、抓小抓早,才能杜绝隐患,真正落实安全责任。
别放过酒店那一扇扇“纸芯防火门”。除了自上而下的监管力量下沉,突查暗访等强力手段之外,也要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织密监督的网络,让各种隐患难以遁形。同时,市场主体、普通消费者也要真正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无小事,如果做不到“万无一失”,那么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失万无”。(斯远)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钢铁“引擎”助力凉山州绽放新“蜀”光
近日,D843次复兴号动车组沿新成昆铁路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西站驶往云南昆明,这是凉山州开行的首趟复兴号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的开行,将为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人民日报)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曾这样感叹蜀道之难。现如今,风驰电掣的“复兴号”开进凉山州,助力实现由“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向“蜀道畅”的快速转变,为凉山州人民带来了美好出行体验。
强基础,架起服务“连心桥”。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自古以来便是“南方丝绸之路”重镇。为了沟通外界,古人沿溪而行、凿山开路、以木为桥,铺就了崎岖难行、只供人行马走的古栈道,所以打通一条“出山坦途”一直是凉山州人民的夙愿。以“国槐绿”为底色的“复兴号”动车组穿行而过,给期待已久的彝族人民带来了欢呼与喜悦。沿线车站配备了多种文字的标识和语音,让乘客都能看得懂,轻松、明白坐车;车厢内部采用LED照明,座椅扶手下方有电源插座和USB充电口,装的是隔热胶层隔热高寒车窗,让乘坐舒适性更佳。一系列的人性化设计,为彝族人民的春运旅途带来了便利与高效。
优路网,搭建发展“快车道”。成昆铁路复线北起冕宁县,向南经西昌市、德昌县,接入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沿线设有7个车站。此次“复兴号”动车组的开行,将西昌到攀枝花、昆明的铁路旅行距离缩短至2小时以内和4个多小时,有利于加快西昌、攀枝花两地城市化进程。同时,可实现与“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的对接,通过这条国际通道打开东盟大市场,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高速传播,为城市和地区发展注入活力。其中,双向开行的成昆复线加上单向开行的老成昆铁路,形成了绿皮车加“绿巨人”动车组的三线铁路运输新格局,显然凉山州发展的势头会更加强劲。
引春风,打造致富“直通车”。从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到四季如春的昆明,沿线自然、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复兴号”的开通运营将会带动沿线工业城市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和彝族百姓增收致富。据了解,开通运营初期,铁路部门安排开行复兴号动车组5对,其中西昌西至攀枝花南1对、西昌西至昆明3对、西昌西至西双版纳1对,西昌西至昆明间实现动车直通,最快4小时21分钟可达。这样一来,彝族人民可以快速出川,旅客们也可以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奔赴大凉山,去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目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促进文化旅游业欣欣向荣,让沿线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鼓起“钱袋子”。
昔日蜀道不再难,连江达海路路通。在“复兴号”的驱动下,极大地缩短了进出凉山州的时空距离,加快了沿线百姓增收致富步伐,也促进了民族团结交流。笔者相信,越来越密的铁路网会为凉山州编织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让其在西南山区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新“蜀”光!
(邓文胜)
和谐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六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题:和谐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六
新华社记者熊丰
“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老哲学,人类文明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协和万邦……“和”,蕴藏着深刻哲理,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闪耀光芒。
70年来,新中国在发展中实现和谐。56个民族、亿万中华儿女同心筑梦,奏响了百姓和顺、城乡和美、社会和谐的美妙乐章。
“和”的精彩——“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8月27日,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
总时长18个小时、4个模块的焊接,在近乎微米之争的精度中,赵脯菠用堪称完美的表现一举夺得焊接项目金牌。
闪耀的弧光,点亮了赵脯菠的人生。这个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95后”小伙,初中毕业后进入攀枝花技师学院学习,如今站上了世界级最高领奖台。
知识改变命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居世界首位。70年来,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人生理想。
和谐,是各展其能、各得其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一个梦想都可以拔节生长,每个人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谐中国,就有了最具活力的底色。
构建和谐,不仅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加法”——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2万元;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这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减法”——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8年1660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42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44亿人……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一张张民生基础保障网,将一个个家庭的“小幸福”,联结成整个社会的“大和谐”。
和谐,更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如今,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亿小时。
邻里守望、交通引导、关爱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深入生活的日常平常经常,惠及人们的衣食住行。
70年来,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孝老爱亲”“乡贤文化”,以和善居民、和美家庭促和睦邻里、和谐村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气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家风”。
“和”的智慧——“崇德尚法”推动“共治共享”
浙江诸暨枫桥镇,“老杨调解中心”里的一百多本日记,诉说着调解员杨光照三十多年来的一万多个调解故事。
成立9年来,“老杨调解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纠纷近2000起,群众满意率100%,“有事找老杨”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1963年,正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走过半个多世纪,“枫桥经验”从浙江诸暨发源,从之江两岸向全国发展。
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世人惊叹,中国如何在深刻变革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70年来,法治与德治相互融合。社会在变革中和谐稳定,在和谐中生生不息。
从无法可依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法治在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遵循。
被广泛认同的道德及时上升为法律;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的光热,共同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
——70年来,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显现新气象。
从“小脚侦缉队”到“朝阳群众”,从“刷墙贴通知”到“互联网+”,变化的是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增强、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不断扩展,不变的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助推社会和谐。
如今,促进和谐的“填充剂”越来越多。我国约40万个覆盖广泛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最活跃“细胞”。
如今,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更加有效。全国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75万多个,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上千万件,发挥了在协调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减震”“弥合”功能。
不懈的实践探索,中华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和谐中国实现路径愈发清晰。自治法治德治、共建共治共享,正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新的高度。
“和”的发展——从“和谐共生”到“天下一家”
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如约而至。
步入园区,中国馆映入眼帘。海坨山下,妫水河畔,一座外形如一柄如意的半环形建筑舒展于青山绿水间。这是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
“部分展厅覆盖于梯田之下,以提高建筑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采暖能耗。同时在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以灌溉梯田,实现生态微循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院院长景泉说。
北京世园会,让大自然的交响乐与人类和谐相融,折射出的,是对人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以最严格的制度守护生态、发挥环保督察“利剑”威力、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日中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是,绿色不断拓展、蓝天越来越多、河湖更加清澈。
发展,不仅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进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的更高境界。
立己达人,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更是今日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从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到促进国际反恐合作……在诸多需要担当责任的国际领域,中国怀着“天下一家”的情怀,尽己之力,贡献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以实际行动提供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和谐的目光,总是兼及两边,既提倡以和为贵,又坚持和而不同。
2019年5月,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盛大开幕。亚洲47个国家代表,拉美、欧洲等其他地区代表就文明交流展开广泛探讨。世界各国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和”的力量,将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把点点纤尘积筑成山。
和谐,让人和自然更亲密地贴近、让不同文明在脚步间交融、让陌生的笑脸出现寻常的街头,和谐中国的生动画面,成为中华民族逐梦路上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