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物语

攸县丨最早的“档案馆”已不再,洣水四塔仍岿然屹立

summer 0

开栏语

读建筑故事,知家乡历史。

书院、古塔、宗祠、桥梁……作为文明沿袭的具象载体,散落在湖湘大地上的古建筑,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和一段光辉的成就。

每一处古建背后都有值得回味的记忆,它们带着无声的故事静默到现在的时光,等待有缘人开启。

让沉默的古建筑发声,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特别企划《读故事 品古建》,带你品读古建筑艺术之美,了解古建背后被遗忘的的家乡故事。

攸县县城对岸的洣水河畔,耸立着上、中、下三座文明塔和凌云塔,名为洣水四塔。四座古塔屹立于洣水河畔,10公里之内,四塔连成一线,成一字雁阵。亦如四幅精美的画屏,可综观,也可单独欣赏。

文明塔的修建离不开攸县知县徐希明,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攸县未来人才之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徐希明还建造了攸县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档案馆”。

朝代更替, 战乱频繁,最早的“档案馆”已不再,文明塔却岿然屹立,静静诉说着当时最朴素的愿景。

新湖南客户端《读故事 品古建》第一期,与你走进攸县洣水四塔。

△攸县文明上塔、文明中塔、文明下塔、凌云塔

怎么让攸县文采光明?知县与术士作了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上虞举人徐希明赴攸县任知县。

一日,徐希明与县城名士来“得日亭”闲坐,偶遇一位术士。

两人谈及攸县之气象,术士说:“自古水西流者,多出仙佛。”但是攸县水北流直下,有收束不住之态势,这有损攸县人才之辉煌啊。

在术士看来,南面之位为“离”,离象征红火、火日炎上,其道光明。“得日亭”虽建于城南山岗之上,但势力单薄,难以阻断江水一泻而下之势。如在县城对河之岸,在文浦港之两端,各建风水宝塔一座,可弥补攸县东、西、北面皆高,独南面平坦低洼之不足,使攸县这块风水宝地更加完美。

术士建议修塔时突出“文”字,以呼相应。

徐希明与在坐名士茅塞顿开,便决定在城南对河山岗上,选址新建七级宝塔,祈祷攸县儿女世代昌盛。

徐希明挥毫提名“文明塔”三字。有“文采光明、文德辉煌、经天纬地、照临四方”之意。

此四塔是攸县历史文明的象征与传承,它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最为朴素的愿景。

△今日攸县

南下的知县还建了攸县最早的“档案馆 ”

《攸县志》给了这位南下的知县很好的评价。他识政体,均里徭,修桥梁,设社仓,创社学,建书院……其中特地提到了一座楼的建立。

徐希明任攸县知县时,攸县的田丁册籍由于保管不善而散失,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逃避田赋差役。他对田赋之失实和丁役之不均十分愤慨,便于1775年古历11月至次年6月在全县范围内丈量田地和清理丁役,并将核田清丁所造的册籍全部集中到县衙。

但收回的册籍没有专门的放置处所,徐公便专门构楼二楹于官衙之后,筑石为台,封砖为垣, 巍然耸立, 凡三丈许,可以避虫鼠、蔽风雨、防火盗。

专门的档案库房使册籍有了安身之处。

徐公深怀感概:册其永固哉。 徐知县看到了档案凭证依据对于国家之根本的重要作用,于是不顾丈田清赋清丁数月劳瘁,不惜破费银两,当即筑石为台,高质量建筑专门的档案库房保存这些田丁册籍,并将此库房取名曰“ 固本楼”

这便是史志所载攸县最早的“档案馆”。

文明上塔: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第四层

1576年由知县徐希明所建,清嘉庆戊寅年(1818)重修。

该塔八方七层,高21米,红石为基,青砖为体,占地面积42平方米。

第一层南面有大门,高1.5米,宽0.8米,祁阳石门额,上镌“文明塔”3字,工整有力。

塔内砖砌拱顶,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第四层。四层以上内空,四向开窗门,葫芦塔顶,直插蓝天。站在塔门,可鸟瞰全城。

文明中塔:各层以三块条石三向延伸,增强了塔身牢固度

1576年与文明上塔同为知县徐希明所建。康熙甲午年(1714),清乾隆壬戌年(1742)两度重修。

全塔用青条石砌成,六方七层,高9.7米,占地35.8平方米,第二层东向有门,高1.94、宽0.64米。

塔内中心有方石柱,分层叠砌至顶部。各层均以三块条石三向延伸至塔身边墙内,增强了塔身牢固度。塔内无阶梯,中心石柱内有洞,可攀援而上。

文明下塔:塔身处河中常遭洪水冲击,却岿然屹立

该塔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经考证,比上、中两塔稍晚,距今约200余年。

该塔通体由红石砌成,八方七层。高22.35米,占地约64平方米。

该塔由于建于沙洲上,据说塔基深与塔身高相等。塔基呈桥墩型,前尖后宽,以抗水流冲击。

第一层有门,高1.7、宽0.8米,拱顶。

有阶梯右旋而上,可达四层。五至七层空心,各层均有窗户。一层内原有神龛、神像,现已无存。第二层龛内有一祁阳石浮雕立人,头戴尖笠,手持锁链,楣额有“似佛”两字。两侧原有青石碑刻,现已无存。第三层内有青石浮雕观音坐莲像。第四层内有哪吒闹海浮雕。

该塔身处河中,挺立中流,虽常遭洪水冲击,却岿然屹立。

凌云塔:各层内有石刻龙、狮、人物浮雕

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马鞍山上,清嘉庆年间(1816)知县赵勷倡建,是四塔中建得最晚的一座。

该塔八方七层,高16米,塔基边长4.6米,占地面积102平方米,乃四塔中最大的一座。

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二层以上为青砖砌成。内有阶梯右旋而上,亦可达第4层,各层内有石刻龙、狮、人物浮雕。第一层楣额书“凌云”两字,下镶二龙戏珠浮雕,工艺精细。五层以上为空心,各向有窗门,塔尖葫芦宝顶尚为完好。

凌云塔地处攸县衡东两县交界处,地势雄伟。立凌云塔是以“砥柱当中,作全城之锁钥”,所以该塔誉为镇县宝塔,“收东江北江之秀,拦文清文浦之雄”。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摄影记者 童迪 视觉 陈青青

参考资料:《攸县志》、《湖南档案》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高端隔音降噪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高档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