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物语

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电话号码见证石碣电子产业发展,背后的故事是……

Wang 0

86631008

这是一串阿拉伯数字,

但这串数字不是

随意拼凑起来的。

它的背后

深埋着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它是一个电话号码,现在是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达电子”)的总机。这个号码演绎了一个个故事,见证了石碣电子产业的发展。

台达电子落户石碣

台达电子落户石碣,是东聚电子牵线搭桥的。

单旭祥曾任台达电子中方厂长,许多年后,他仍记得接台达考察团来石碣考察的情景。“那情景有点滑稽,甚至有点狼狈。”单旭祥笑道,考察团来石碣要几经折腾,先坐飞机到香港,从香港到深圳,再从深圳搭火车到石龙火车站,下车后因为没有的士,只好头顶行李,坐着拖拉机来到石碣。

改革开放初期,石碣的条件极其艰苦,交通不便,虽然和东莞市区只有一条东江之隔,因为没有桥,从市区过来要绕很远的路,因此“外商”更喜欢在虎门、长安等地落户。在单旭祥的记忆中,当时在石碣连吃住都成问题,街上没有餐馆,请朋友吃顿饭都要跑去石龙,马路仅有东聚电子所在的第三工业区沿着河边的一条路,还是红土路,风一吹,红尘滚滚。

单旭祥带着台达考察团漫步于街头、稻田,那是1992年4月。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石碣投资环境之好,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的低廉,让考察团兴奋不已。考察团成员心里明白,当时台湾工人的工资是东莞工人的5倍,而且还招不到人,高昂的成本让企业举步维艰,发展受制。东聚电子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坚定了台达投资石碣的信心。这个信心就像一朵含苞的花蕾,日后绽放出一树鲜花,演变成一个家族。

时光定格在1992年6月,台达电子租赁石碣发展实业公司的厂房,成立一间来料加工厂——石碣仲权电子厂(以下简称“仲权电子”),这就是台达电子的前身。

镇长让出自己家的电话

穿梭于台达电子的厂区,阳光透过一层层落地玻璃如水四溢,厂房、食堂、宿舍、写字楼……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走进台达电子的“心脏”,上百人的办公室注定是难以宁静的,电话声、讲话声、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有时还伴随着尖锐的针式打印机的声音,这一切构成了上班的背景声音。以台达电子办公楼为中心,透过淡蓝的落地玻璃,前面一个喷水池正喷得欢,上百条金鱼在水中撒欢。再往前走就是一块大草坪,草坪两侧是厂房,一辆辆集装箱车进进出出,永不停歇。下班了,工人们鱼贯而出,瞬间填满厂区的角角落落。

谁曾想到,1992年,仲权电子只有区区几百平方米,只有一条生产线,员工不足50人。仲权电子的设备要进入车间,但由于没有通水,车间一片狼藉。单旭祥清楚地记得,当天下午,石碣发展实业公司到石碣上一村、下一村请来30多名妇女,到东江挑水清洗厂房。一群妇女分成几组,挑水的挑水,洗地的洗地,抹窗的抹窗,干得热火朝天。她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把“敌人”统统消灭掉。少倾,她们个个面红耳赤,大汗淋漓。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狼藉的车间焕然一新,地板甚至能照出人影,窗户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人影在玻璃上晃动。

单旭祥回忆,仲权电子顺利投产了,但难题接踵而来。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无法报装电话。当时,石碣邮电分局装机总容量不足,没有新电话号码可供仲权电子厂使用,要想装一部电话,需要等待。当下,一部手机就能玩转大千世界,电话因此受到了冷落。而在当时,对一个企业而言,电话线就是生命线,这根线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没有电话怎么开展业务?“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向石碣镇政府求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时任镇长的刘旭枝当机立断,把自己家里的电话让给仲权电子厂使用。”

86631008。这一串数字从此有了它的特殊象征。一根电话线,连通了仲权电子走向国际的生命线;一串数字,见证了石碣与台达电子的特殊友谊。

单旭祥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石碣,只有一条公交路线,也没有像样的酒店和餐馆。仲权电子的台籍管理人员住在厂外,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上下班要走很远的路。为了解决他们出行难,镇政府将仅有的两部面包车腾出一部借给他们,供他们上下班使用。仲权电子租借的厂房没有饭堂,管理人员吃饭成了问题,不得不经常去一些简陋的饮食店吃饭。书记镇长得知后,决定将镇政府食堂向外商开放,让他们到镇政府食堂用餐,并让他们住进镇政府的招待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看待,同吃同住,亲如一家。

石碣的热情和真诚深深打动了仲权电子,更坚定了他们在石碣投资的决心。1994年,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底气十足的台达电子一口气开办了5家工厂,总投资额2亿多美元,不仅解决了2万多人的就业问题,还凝聚了20多家上下游企业到石碣投资。目前,台达电子已在石碣建成了2个工业区,拥有产业工人3万多名,成为石碣最大的企业。台达电子积极回馈当地发展,为石碣捐款800万元发展教育。

无名电子厂成石碣电子工业“开路先锋 ”

石碣电子工业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家港资企业首吃螃蟹。“1980年2月,一家香港电子厂悄然落户石碣。这是石碣第一家来料加工性质的外向型电子企业,主要是加工装配收音机的中轴。”据石碣招商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它的横空出世,给当时石碣几个不温不火的集体企业带来了一波冲击。30多年前,上百名村民竞争一个进厂名额的火爆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虽然这家企业在《石碣镇志》里最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它成为了石碣电子工业的开路先锋。”

该工作人员说,首家无名无姓的电子厂销声匿迹后,以后的9年光阴里,石碣电子工业发展缓慢。刘发枝履新石碣打破了这份宁静。1987年4月,刚上任的刘发枝镇长到各村调研,阡陌交错,稻菽飘香,塍陇蜿蜒,房舍依岸而居,小桥流水人家。看到这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刘发枝突然间沉默了,一连沉默了几天,他的沉默里蕴含着一种长久的力量。

以前的东风路两旁是一片空地

作为一镇之长,刘发枝要处理现实与发展问题,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面对一望无际的稻田,他闻到的不只是稻香,而是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而他的沉默,则是缘于发展。因为稻子的生命,是一季一个轮回,无论怎样轮回,它都倔强地存在。而时间、机遇,却经不起轮回,机遇稍纵即逝,若抓不住它,只会留下空悲切的感叹。

刘发枝在沉默中爆发,石碣由此进入了全民招商的激情岁月。刘发枝发动镇政府工作人员前往广州、深圳两地招商,在火车站、汽车站、罗湖口岸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看到穿着西服、有派头、像老板的人,就主动上前搭讪,一确定对方是来考察办厂的,就拉到车上,拉到石碣来。

该工作人员介绍,石碣这种招商方式有点“拉郎配”的味道,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石碣在招商的过程中以“刻度”为尺子,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把政策用足;招到商后,用真心、真情、真诚为商人解难帮困,绝了那种“被忽悠过来后,就不管他们死活”的担心。

叶宏灯不是被“拉”到石碣的,而是通过香港朋友的介绍主动来石碣投资办厂的。1989年10月,时年38岁的叶宏灯接受台湾母公司致伸科技的委派,带着100万港币来到石碣,创办了东聚电子。

商人讲的是效益,不做亏本的买卖,叶宏灯来石碣投资的理由很简单,石碣的营商环境让他心里踏实。最让他踏实的是,中国大陆的经营成本、人力成本比东南亚还低,这两种因素促成了叶宏灯投资石碣的决心。许多年后,时间证明了叶宏灯的抉择。

东聚电子的厂址在石碣第三工业区,只有一台面包车,一栋三层楼几百平方米的旧厂房,一条生产线,通过代工形式生产电源线、电源插头等低技术含量的设备。从1992年开始,东聚电子一年新设一个厂,而台湾母公司致伸科技也跟着发展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正是由于东聚电子的发展,致伸科技实力大增,1994年成功在台湾上市,到1999年,东聚电子在石碣已经拥有西南和明珠两处厂区。

如今的东聚电子

如今东聚电子在石碣已经有刘屋、西南、明珠、桔洲、横滘5大厂区11家工厂,员工达到1.5万人左右。产品也从创办之初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源器向电脑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升级,其中扫描仪销量居世界第一;仅鼠标一项,每月产量三四百万个,居世界前三。

东聚电子不仅自身扎根石碣发展,还充当台商到石碣投资办厂的“红娘”,台达电子还是东聚电子介绍到石碣的。

石碣成为电子产业集群地

政文路,是石碣的一条老街。21世纪初,这条老街人称“电子一条街”,其中东聚、台达、太阳诱电、华容、光宝、盛达、田村等8家电子公司,都在海外上市。石碣作为数码生产重要基地,也是台商“群聚现象”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政文路

远眺石碣大桥

今天的石碣已踏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石碣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品种达110种以上,配套率90%以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群,集聚了东莞30%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65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中,14家为海外电子上市公司,电子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电子产业集聚度全市第一。2000年,石碣被东莞市命名为“数码产业重镇”;2001年,被广东省定为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2004年,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2005年,被中国电子商会授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称号。石碣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6年过去了,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迁,台达电子扎根石碣发展的信心从不动摇。今天,台达电子总机号仍然是86631008,他们珍惜这个号码,更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友谊。86631008,这串数字虽是一个号码,但每一个数字都有它的温度和能量,数字的背后昭示了一种哲理,揭示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寄托着一个个美好愿景。

产业工人

如果说一个电话号码只是一个故事,那么,一群人的故事创造了石碣故事。石碣的今天,正是靠一个又一个故事创造奇迹,从“无”到“有”,梦想成真。

石碣电子发展史

请将手机横屏查看↓↓

高档隔音门窗

高档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