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青罕铝合金门窗厂家
文章目录:
1、架起上下连心桥 故城青罕镇“胡同长”助力“三农”2、故城县故城镇简介3、故城县青罕镇民生工程赢得百姓“点赞”
架起上下连心桥 故城青罕镇“胡同长”助力“三农”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庚晓晴、王希录 河北日报记者翟一杉)今年以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青罕镇大力推行“胡同长”工作模式,将大面积联系网络细化为小胡同模块,形成基本户、胡同长和镇村干部上通下行的联系通路,大大缩短干群距离、畅通联系路径。
全镇共选用胡同长545名,推行“胡同长”工作模式以来,青罕镇各项工作都实现了快速开展。截至目前,动用人工1.6万人次,车辆500余辆,清理垃圾1.2万余方,完成24个村545条胡同乱写乱画、动物粪便、残垣断壁、污水横流、杂草杂物等问题的整治;动用人工100余人,协助镇村完成了8280户“气代煤”平面图标注工作;走访群众200余户,落实“万亩花海”青罕段3500亩倒茬种植面积。
立足实际,选优配强,用好一支“胡同长”队伍。青罕镇深入分析推行“胡同长”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反复就有关工作细节进行研究讨论、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青罕镇全面推行“胡同长”制的实施意见》,并在全镇各层面深入征求意见,按照“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热心群众工作”的原则,由村“两委”提名,群众投票同意,镇党委政府批准产生。选出的545名“胡同长”有组织培养多年的老党员、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有退休干部职工、有老板、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镇村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主力军。
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切实担负起“三项职责”。做好“宣传员”,各胡同长作为本胡同的“明白人”,能够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我素养,不定期组织胡同内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学习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宣传推广相关政策要求,营造和睦、和谐、安宁、安定的氛围;做好“情报员”,各胡同长掌握了解胡同内每户家庭的详细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上报苗头、消除隐患,是镇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发动员”,各“胡同长”是本胡同的带头人,能够始终与各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能够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管理无死角、服务零距离、工作全覆盖。
强化领导,督促考核,始终坚持“三个激励”。大力帮助扶持,“胡同长”是群众信任、本人自愿产生的,为进一步增强胡同长的荣誉感,镇党委政府统一制作了“荣誉证书”,召开“青罕镇胡同长颁证暨工作动员会”,有效地增强了“胡同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强化培训提升,青罕镇党委政府结合“胡同长”自身实际和特长,不定期对“胡同长”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活动,将他们培养成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和发家致富的“领头羊”;加强督导考核,青罕镇定期开展“最美胡同、最美村庄”擂台赛,各村先评选出10%的胡同,参加全镇的评选,通过现场看、听汇报的方式,最终评选出20条最美胡同,由镇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胡同长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农村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故城县故城镇简介
故城镇位于县域东北部,东邻夏庄镇,西连青罕镇,北接辛庄乡,南与山东省武城县腾庄镇隔卫运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为故城县旧治所在地。
隋开皇6年(586年)置东阳县,县治设于此,为此地初设县城之始。开皇18年(598年)东阳县改名漳南县,此处仍是县城。唐武德七年(624年)漳南县移至今山东省武城县漳南镇,此处始有“故城”之称,故城为“漳南之故城”。元朝复置故城县,县治所一直设在故城镇,直至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全县域解放,县政府迁移郑家口,故城镇不再为县城治所。1945年属二区,1956年建中镇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故城公社,1983年改为镇,1996年1月,小屯乡并入。
1987年,面积26.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有1.38万人。1996年合乡并镇后,辖37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2.1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2.89万人;2018年,人口2.72 万人。
故城镇为故城县旧县城驻地。1945年6月,徙故城县治于郑家口。历史上有“故城七十二座庙”之说,如城隍庙、文庙、书院、文昌阁、魁星楼、戏楼、名宦祠、乡贤祠、福音堂等。另有三处景观,即“无影树”“半步桥”“佛头井”,现仅存“佛头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贡面”源于此镇。明监察御史李咨及其子际可、献可父子三进士,明南京兵部尚书周世选、中共故城县第一个党支部创立者周浩然、原苏联红军正师职医官陈梦庚,原国民党59军军长、抗日将领刘振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王宗周,教育家康寿芝、王济民等,均出生此地。
故城镇地势平坦,南部稍高,北部略低,多为白沙土质。邢德公路、青年东于渠、沙河自境内穿过。1987年,有排灌渠7条、计20公里,大型扬水站2座、扬水点9处,深浅机共61眼,有林地365亩。“四旁”植树4.8万棵。耕地面积24453亩,其中水浇地近90%。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棉花、西瓜、辣椒、蒜黄等。1996年,耕地2933公顷,林地531公顷。
1996年,故城镇加工制造业主要有砖瓦、塑钢门窗、石棉瓦、龙凤贡面、摩檫材料、农用工具等。至2008年,企业达258家,财政收入3034万元,较大规模企业有昭腾农机具、康源化工、振华刹车蹄、恒发帆布、故城油棉厂等,逐步建成了戴庄、新庄、小第八三个工业小区。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有小屯、故城两个集贸市场,从事手工业加工和经营的摊点商户达5500人。2018年,完成财政收入1635万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420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占任务比的122.7%。工业技改固定资产投资43940 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占任务比的133%。工业增加值全年完成10172.9万元。入库技改项目三个,故城君源冲压件厂入库额度1.86亿元;衡水昊坤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入库额度2.76亿元;故城县故城超越刹车蹄片厂入库额度3.98亿元。
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1所,在校生3313人,教职工208人。卫生院2所、村级诊所72家,从业人员132人。
来源:故城方志文史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
故城县青罕镇民生工程赢得百姓“点赞”
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讯(王树浩 杨洪斌 张树旺)今年以来,衡水市故城县青罕镇围绕最大限度让群众满意的任务目标,依托各项惠民政策和帮扶机制,新建成一批民生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赢得了百姓"点赞"。
青罕镇紧密结合镇情实际,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以点带面,力求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借助积极跑办、多方筹资,他们新修水泥路13条,总里程达27.18公里,其中全长5.5公里的千户庄至南官庄公路、全长3.3公里的青罕大东环公路、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集贤大街相继竣工投用;以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春雨行动"等为有效载体,通过协调建设、民政、残联、保险等业务职能部门,扎实做好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先后新修改造贫困家庭危房50座,发放社会救济款13万余元,全面完成养老金征缴任务,镇内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他们对24个村低保对象进行了重新复核和评议,经过自查自纠和自愿退保,清理不合格低保户17户,新增扩面农村低保人口15名,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他们还以镇文化站及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为主平台,着力完善配套功能,积极组织秧歌赛、健身操、戏迷票友会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打造村容整洁、和谐优美的乡村环境,青罕镇全力加快省级面貌改造提升村南官庄村建设步伐,目前,南王庄村内外街道新植树木3000余株,粉刷墙体立面10000余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12处,清运垃圾3200余方,新建村庄标识3处,成为县域闻名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