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海东发展天地更广阔
市民领取新版营业执照
省人民医院与海东人民医院建成“医联体”
青海移动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
从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海东改革的脚步铿锵有力,先后启动近百项重点改革,一系列关键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新型城镇化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司法体制改革有效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获得实效……
一路走来,一个个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犹如春花竞放,此起彼伏,引人注目,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河湟大地蹄疾步稳地推进。
换市场活力的“加法”
全面深化改革,从经济体制领域率先破题。
时间回到2016年伊始,在海东市平安区工商局企业注册登记窗口,工作人员为平安区连社农产品有限公司发放了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杨连印激动地说道:“真是太好了!以前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要跑几个部门,递交很多材料,最快也要十几天。现在办证不再折腾,半天时间就领到了执照,效率就是高!”
来自海东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企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全市新设企业8885户,新增企业数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数的62%。
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大幅削减前置审批事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办事环节更简捷,办照时间更短……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由点到面,在海东全面铺开,一时间,以“清权、减权、制权”为标识的简政放权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海东市市级政府机构已经完成精简合并,各部门“三定”方案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已公布实施;六县(区)事业单位从改革前的1021个减至913个,总体精简108个;先后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五轮清理,取消下放128项,保留104项。这些权限涉及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百姓生活与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保障。海东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随着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为新常态下海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活力和动力。仅去年前三季度,海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18亿元,同比增长9.5%,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趋势整体向好。
啃硬骨头 趟深水区 改革打出“组合拳”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法治、党建等各领域深层次问题。改革遇到的困难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海东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工作安排部署,着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除顽瘴、克痼疾,改革之广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
——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重点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商事制度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新型城镇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一系列改革重拳直击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收缩政府权力,释放市场活力。
——农业农村改革春潮涌动,“新土改”激发新活力。
成立海东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县级土地流转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43个乡镇建立基层供销社,海东农村改革不断破局,唤醒“沉睡的农业资本”,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集成式创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天蓝地绿水净渐行渐近。
承接中央和省改革任务24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项目稳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良性机制逐步建立。
——民主政治改革迈出新步伐,立法不任性,问政成常态。
立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行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办法,承接中央和省改革任务36项。
——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空前,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新格局。
海东被确定为2017年文化消费全省试点城市,促进文化消费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舆论处置机制更加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多点突破,阳光司法让广大群众公平地共享改革成果。
实施执法过程全记录试点,实施立案登记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实施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发展体制不断优化,城乡社区治理机制逐步规范,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稳步前行,全面从严治党为党的肌体注入生机活力。
党建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更加明晰,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加强,从严管理党员干部机制进一步健全,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大气磅礴的改革蓝图,正一步步转化成全方位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海东建立健全了改革的领导机构,细化了改革方案,争取了一批改革试点,并重点推进改革试点项目,办出成效,办出经验,同时争取更多的试点,先行先试。
供需“握手” 供给侧改革海东在发力
小到土豆、菜籽,成为颇受市场欢迎的金豆子;大到光伏产业增产增量,“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青海移动大数据中心建成,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加强;成功跻身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自海东启动供给侧改革以来,无论是三次产业,还是科教文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部门和行业都在树立改革意识,从供给端入手,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发力,解放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
2016年11月29日,青海佳韵铝业有限公司投产出铝仪式在海东市化隆县举行。青海佳韵铝业是今年化隆县引进建设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海东市重点跟踪落实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随着青海佳韵铝业投产出铝,标志着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据了解,南京昌昊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并购原化隆先奇铝业有限公司,重组青海佳韵铝业有限公司,实施108台电解槽维修技术改造项目并投产,这对于扩大就业、拉动工业用电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化隆县乃至海东市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海东市着眼于推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打好社保减负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企业稳定用工岗位,促进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去年以来,海东阶段性降低职工失业保险费率涉及企业223家,涉及企业职工1.2万人,为企业减负162万元,平均每个企业减负7260元,企业职工人均减负135元。
补短板方面,海东加大“大水利、大电力、大交通”等重大领域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并成为全省唯一获批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这些,只是海东供给侧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海东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升级设备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来自海东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通过持续不断加强创新、积极稳妥去产能的“三去一降一补”,海东市工业和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互联网+”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不断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
在供需“握手”之间,海东企业的发展样本越来越多。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海东已在强创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六大项33小项工作中取得突破、获得实效。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个个壁垒被攻破,一个个难题被解决,改革释放更多红利。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推动改革的决策者,以及在改革大潮中砥砺前行的所有海东人,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改革,让海东老百姓获得更多均等公共服务:看病更便宜,教育更公平,养老有保障,城乡差别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