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搭上特色产业培训的顺风车带着定点扶贫县“赶时髦”-上海同舟特殊钢有限公司
遥遥大西南,山高路又远。这里有醉人的山水美景,有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有独具特色的物产。在新中国的扶贫史上,这里也因贫困地区广、贫穷人口多而成为愁煞人的扶贫“硬骨头”。
早在2015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就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
中国石油西南地区10多家企业深耕于兹,造福当地。他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提高对口帮扶的力度和精准度。从横断山脉的群山莽莽到三江源头的流水潺潺,从赤水河畔到神山腹地,从定点扶贫县到对口支援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秉持“精准滴灌”的理念,用水滴石穿的坚毅啃下“硬骨头”,让昔日深度贫困的大山深处开出幸福的花朵。
翻最远的山
精准发力 搬掉“脱贫路”上绊脚石
西南地区脱贫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是生存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有些地区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满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使偏远、封闭地区的群众能够“走出来”,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
中国石油的扶贫干部知“愁”而进,解“愁”而来。为了搬掉这些“绊脚石”,他们深入这些偏远、封闭的地区,措施精准直击民生的痛点。
一条条石油路让悬崖小村不再与世隔绝。
“以前出趟村要走大半天的路,现在几十分钟就走完了。没有扶贫干部们的帮助,真是想都不敢想。”9月5日,从乡里送完货回家的四川省甘孜州石头沟村村民罗木止这样感慨。
从前,这里只有一条通村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后来,西南油气田援建了11公里如银蛇般盘山而上的水泥路,打通了悬崖小村的致富路。“孩子们外出读书方便了,我们种的花椒、土豆有了外输途径,大家更有干劲了。”罗木止说。
在贵州省习水县,中国石油出资修建了醒民镇龙马石油公路、响应村石油公路、螺榨石油公路、桃林乡、钢铁村等多条公路。走在螺榨公路,提到中国石油,大人小孩都笑眯了眼睛。“咋个能忘记嘛!这条路是我们的跳板,让我们跳出了穷窝,走进了光明,啷个不能忘。”当地村民对记者说。
一个个“安居工程”让老旧房换新颜,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当年的石头沟村,全村90%村民住房为石木结构,村里没有一个厕所、没有一间厨房。2016年,西南油气田拨出专项帮扶资金,实施了彝家新寨建设项目,石头沟村人全部搬进敞亮的新房,彻底告别了当初又黑又潮湿的土屋。
去年入冬前,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的扎错一家从四面透风的游牧帐篷搬进了宽阔、明亮、温暖的阳光房。他的女儿今年6月在阳光房出生,是这个游牧家族里第一位没有住过帐篷的成员,成了“全族最幸运的人”。
川庆钻探不仅为石渠县条件艰苦的游牧民家庭和无房户实施定居工程,还建设了当地第一项污水处理工程,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呵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
今天,在云南大山里的宁蒗县,曾经“雨天漏水、寒天透风、跳闸频繁、用水靠攒”的老旧房屋已经焕然一新。除了房屋修缮外,云南销售还启动了“饮水工程”和“光明工程”,新建饮水线、蓄水池和太阳能路灯,让村民用上放心水,夜路不再黑。
一支支石油医疗队为山里的乡亲托起生的希望。
2019年6月的一天,在北京,河北廊坊宝石花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霍志平一手抱着霍党生,一手抱着霍油生,激动万分。他心心念念的这对藏族“儿女”来自西藏双湖,诞生于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实施的我国首例海拔5000米以上剖宫产手术创举中,党生、油生的名字凝聚着藏族同胞最朴素的感恩。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不断加大援藏医疗扶贫力度,由巡诊式看病转向以手术为突破方向的治病,大幅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在同样缺医少药的习水县,中国石油医疗队十年如一日坚持义诊,除给予医疗帮扶、免费赠医赠药外,还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启动“同舟工程”健康扶贫项目,重点救助18岁至50岁重大疾病贫困患者,帮助习水县246户贫困家庭成功解决了就医难题。
啃最硬的“骨头”
精准运作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西南地区坐落着大片生态保护区,长江、怒江、珠江等大江上游在这里奔腾,保护水源和生态任务较重,区域发展能力弱。
面对如何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走出富裕路的艰巨课题,石油人一方面为各个地区“量体裁衣”,帮助村民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精准选择和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发挥中国石油的整体优势,延长产业链,拓展产品市场,让村民的钱袋子早日鼓起来。
“进入水厂工作,有了稳定收入,才觉得生活有了奔头,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8月31日,26岁的西藏小伙布琼对记者说,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新婚的喜悦和满足。
他的家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琼结县,自然环境脆弱,却有极为难得的纯净水源。布琼说的水厂“雅拉香布”以当地的神山为名,生产寓意“幸福、美好”的高品质瓶装矿泉水“格桑泉”。中国石油牵头,引进世界一流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还实现全国铺货,用一瓶瓶来自雅拉香布雪川的好水,托起了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
金秋九月,万亩火棘在重庆市涪陵区大木乡宣王村绽放,成为苍翠山林里最明亮的色彩。这些火棘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还成为“大木山货”一名红火的新成员。重庆销售与宣王村合作建火棘加工厂,生产火棘粉、果糕、果丹皮和饮品等食品,当地村民又多了一个增收的门路。
9月5日,贵州习水田坝村梧桐山民宿正式开门迎客。稻香梯田,飞鸟绕谷,现代的住宿条件搭配传统的苗族文化,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这些民宿正是中国石油为以当地自然风貌、农耕文化、风土人情为基础量身打造的。借助项目运营,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用再外出打工了,松茸、蜂蜜、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和民族手工艺编织品也找到了销路。
当下,四川省石渠县的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瓜果飘香、绿意盎然。川庆钻探在昔日的“生命禁区”建起封闭式生态农业冬暖大棚,打造了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的“蔬菜乐园”。这里不仅成为周边乃至全川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还以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带动了乡村振兴,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暖了他们的心窝子。
消费扶贫也是石油人扶持当地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昔日偏远穷苦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中国石油消费扶贫的热土。
广西百色的芒果、灰水粽、乌骨鸡、乌骨蛋,贵州黔北麻羊、赤松茸、岩蜂蜜,四川凉山的初榨橄榄油、广元白龙茶叶等等,借助中国石油的销售网络和营销运作,数百种西南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天南海北。
此外,西南各省销售公司还利用昆仑好客、“中油优途”APP等平台,打造扶贫产品销售阵地,吸引青川海伶山珍、凉山蕙乔生物科技等大批知名扶贫企业入驻,让“养在深山人未知”的特色物产走进千家万户。
送最暖的爱
精准帮扶 提振“自我驱贫”精气神
9月2日,郑芏作为四川省通江中学23名考上一本线的中国石油“旭航班”学生代表之一,受邀来到2020年“旭航”助学奖学金发放仪式现场,领取了圆梦奖学金5000元。
“是中国石油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帮助我完成了学业,这份情我会永远牢记在心。”郑芏动情地说。
2015年以来,依托当地销售公司,中国石油“旭航”助学公益项目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开展,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上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数千人次。
在石油人的帮扶下,像郑芏一样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由于西南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受教育程度远不如发达地区。这里少数民族集聚,弱势群体占比较大,普遍缺乏致富本领,贫困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难题,必须提振“智力扶贫”精气神。石油扶贫人一边坚定贫困群众重视教育的理念,一边通过奖学助学、兴办学校等措施,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广西石化在防城港上思县平福乡那明村的驻村干部,进屯入户时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给村民们讲教育、讲学习:“要想彻底拔掉穷根子,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供孩子上学。没有文化,只能代代受穷。”
村民们已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两年,整个那明村和各教学点都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学习,村里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为支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同时解放家庭劳动力,重庆销售支持援建了中益乡唯一的幼儿园。2019年底,幼儿园建成,彻底解决了乡里幼儿入园难问题。“感谢中国石油的支持,让乡村教育梦想得以实现,让留守儿童的未来有了希望!”幼儿园秦老师说。
从2016年开始,云南销售每年发放宝石花爱心助学金数十万元,坚决不让结对的贫困家庭学生因经济原因而辍学。
中国石油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办中国石油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地区中学校长及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帮助西南地区数十名中学教育骨干提升教学水平。
更多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了致富本领。
9月10日7时,广西板利乡闹市区,买包子的顾客接踵而至。看着自家生意越来越火,包子铺老板陆德凤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中国石油派了第一书记到我们村教学面点技术,如今不仅脱了贫,还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
广西销售多次协助举办技能培训班,陆大姐就是第一期学员。她曾经是贫困户,如今凭借会做13样包子的好手艺,开了桐骨村第一家包子铺,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成了全村创业脱贫的榜样。
除了技能培训,中国石油还搭上特色产业培训的顺风车,带上定点扶贫县,一起“赶时髦”。中国石油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携程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办了10期电子商务扶贫和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带动各地特色农副产品上线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国石油在西南地区的定点扶贫县全部成为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县。
大山深处,幸福花开。曾经的扶贫“硬骨头”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今年虽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却不是扶贫的终点。在中国石油人的帮扶下,西南地区人民奔小康的步伐将会更加沉稳、更加矫健。
(黄祺茗、孙梦宇、王芳、周问雪、邱美云、王玉青、韩超、刘玲、吉海坚、王欣、王剑英、李帅、邹佳明、李东平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