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设计大脑芯片可不联网让汽车摄像头完成图像识别任务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设计了一款“大脑芯片”(brain-on-a-chip),比一块五彩纸屑还小,由成千上万个称为忆阻器的人工大脑突触制成。忆阻器是一种硅基组件,可以模仿人类大脑中传递信息的突触。
最终,科学家们设想,与传统的晶体管相比,忆阻器所需芯片的面积更小,能够让功能强大的计算设备不依赖超级计算机,甚至无需连接互联网。
但是,现有的忆阻器设计使其性能受限。单个忆阻器由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组成,由“开关介质”或电极之间的空间隔开。当一个电极被施加电压时,离子会从该电极流过介质,形成一个“传导通道”,流到另一个电极。接收到的离子构成了忆阻器通过电路传输的电子信号,离子通道的大小(以及忆阻器最终产生的信号)应与刺激电压的强度成正比。
Kim表示,现有的忆阻器在电压刺激较大的传导通道,或者有大量离子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的情况下,工作得很好。但是,当忆阻器需要更薄的传导通道产生更微妙的信号时,此类设计就不那么可靠。
传导通道越薄,从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的离子流动越轻,单个离子就越难保持在一起,而且,离子会倾向于离开群体,在媒介中解散。因此,在小电流的刺激下,接收电极很难可靠地捕获相同数量的离子,以传输相同的信号。
因此,研究人员借鉴冶金学的一项技术,绕开了这一限制。通常来说,工程师们会用银作为忆阻器的正极材料。不过,研究人员寻找了一种可以与银结合的元素,从而能够有效地将银离子结合在一起,同时让银离子快速流到另一个电极。
该研究小组认为铜是理想的合金元素,因为铜可以与银和硅结合。为了用新合金制造忆阻器,研究小组首先用硅制造了负电极,然后沉积少量的铜制造了正电极,接着覆盖了一层银,还把两个电极夹在非晶硅介质周围,从而用成千上万个忆阻器制成了一毫米见方的硅芯片。
经过测试,发现该芯片能够顺利完成图像识别任务。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希望进一步研发该项技术,使其拥有更大规模的阵列来完成图像识别任务,让人们可以携带此类芯片完成上述任务,无需连接到超级计算机、互联网或云端。”